據 Kline & Co 咨詢公司稱,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大的成品潤滑油市場,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地區預期會在未來幾年內超越其他一些地區而成為合成和半合成產品最關鍵的市場之一。
總部位于美國的 Kline 最近在“全球合成潤滑基礎油:市場分析和商機”報告中稱,亞太地區在 2014 年對成品潤滑油(不包括加工油)的需求量占世界總需求量 3,990 萬噸的 44%。”
但是,該地區市場上的潤滑油與北美和西歐相比質量較低。亞太地區擁有廣泛的市場,包括高質量的成品潤滑油市場,例如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以及像中國、泰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這類中低質量產品更加盛行的市場。
盡管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有所下滑,但仍將是全球成品潤滑油需求量到 2019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達到 1.4% 的最大驅動力。
Kline 預測,雖然目前合成和半合成產品在所有亞太地區潤滑油市場板塊的普及率只有約 10%,但該地區存在著很多發展商機。
“這些市場在潤滑油質量方面沒有級別之分,并且主要傾向于使用傳統的基礎油。”項目經理 Anuj Kumar 在 5 月 20 日的研討會上說道。“但是,最近幾年即便是這些市場也開始使用質量更好的潤滑油。這主要是因為貼牌制造商要求使用質量更好的潤滑油。”
小型客車機油的需求量占據全球合成潤滑油需求總量的 18%,并且隨著全球各地的燃油經濟性和排放控制要求變得越來越嚴格,貼牌制造商越來越推薦使用低粘度等級的工廠原裝和維修添加潤滑油。
雖然這種情況在一些成熟市場(如北美和西歐)尤為顯著,但對亞太地區同樣產生了連鎖效應,因為小型客車市場的很大一部分都由日本和其他區域的貼牌制造商掌控。亞太地區的需求趨勢正在發生轉變,從 20W- 和 15W- PCMO 轉變為 10W- 甚至是 5W- 的產品。
亞洲的一些 API 第三類基礎油供應商堪稱全球最大,例如韓國 SK 和 S-Oil 的產量分別約為 20,000 桶/天和 26,000 桶/天。另外,一家位于印度尼西亞杜邁的 SK-Pertamina 合資企業工廠的第三類基礎油產量為 10,000 桶/天。該地區還涌現出一些聚-α-烯烴 (PAO) 生產商,其中上海納克潤滑技術有限公司就正在全球 PAO 市場中爭奪一份重要份額。在中高粘度聚a烯烴(PAOs) 和烷基萘(AN)領域,納克擁有核心專利技術。目前,上海納克公司在國家級化工園區上海化學工業區投資建設的2.5 萬噸合成基礎油生產基地已商業化運營,為國內外客戶提供高品質的Sinosyn®PAOs和SynNaph®AN產品。
“由于第三類基礎油全球供給過剩,供應商需要對營銷理念加以區分并制定獨特的營銷理念,這便促使在一些配方中加入價格更高的 PAO,即使在亞洲的低質量市場也是如此。”Kumar 繼續說道。在高粘度工業油市場中,考慮到諸如風力發電機組齒輪油此類產品,PAO 的供貨較為緊張,因為任何其他類別的基礎油都不會對其造成太大競爭壓力。
Kumar 指出,亞太地區合成潤滑油增長的一個關鍵驅動因素是商家對產品的推廣能力。另外也需要商家更了解這些產品的益處,從而創造對合成潤滑油的更多需求。
“我們觀察到在很多市場中,車主對合成潤滑油的益處還不了解,主要將其視為昂貴的替代品。”他總結道。“合成潤滑油的價格高于傳統潤滑油的價格,因此需要開展能夠傳達明確信息的高水平營銷活動。”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