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美國石油學會CA標準的誕生,再到1983年歐洲汽車制造協會的CCMC D1-5的問世,API和ACEA的柴油機油標準隨著排放法規和發動機技術的快速發展而快速更新迭代。近年來歐美為實現碳中和提出了禁燃的口號,導致內燃機技術迭代的步伐放緩,至今沒有提出新的規格發展計劃。究其原因,在全球轉向電動化和零碳發展的大背景下,歐美國家已經將禁售燃油車擺上議程,這似乎意味著內燃機廠商在歐美市場將缺乏再迭代的發展動力。
截至2020年,我國火電裝機占比56.58%,但火電發電量占比仍接近70%。在一個國家的發電能源中化石燃料占較大比重時,即使作為理想新能源汽車的電動車也不是低碳或零碳的,只能伴隨著不斷低碳化的電力供應而逐步實現碳中和,而隨著燃料碳中和技術的實現,內燃機最終也會實現零碳排放。因此,結合我國的國情,內燃機動力、混和動力和電機驅動動力的動力形式將會長期并存,這其實就是內燃機將來新的迭代方式。
中國內燃機學會副秘書長楊國峰認為,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推出中國D1規格自主柴油機油標準的原因,在中國市場上內燃機油依然具有強大“生命力”,在歐美標準發展基本停滯的情況下,中國標準正在不斷發展迭代,未來有望成為最先進的標準體系。
多年以來,我國柴油機油國家標準一直采用的是API標準,我們的機油都要送到國外去做試驗,用國外柴油機做完臺架試驗后,再拿到我國自己的柴油機上使用,其實在國外評價的油品并沒有真正滿足中國柴油機的潤滑要求。當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以及第二大潤滑油消費市場,針對中國柴油機技術、使用工況和燃油等特點,研究建立我國自主的柴油機潤滑油標準勢在必行,亟待自主標準出臺,D1規格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

2016年,在金東寒、李駿和曹湘洪三位院士和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80,下稱“石化標委會”)的支持下,中國內燃機學會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及發動機行業、潤滑油及添加劑行業和潤滑油檢測實驗室等共同投入資源,成立了“發動機潤滑油中國標準開發創新聯盟”(下稱“聯盟”)。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民營龍頭潤滑油和添加劑企業、國際四大添加劑公司、國際三大潤滑油公司,以及占中國柴油機銷量70%以上份額的一汽、東風、濰柴、北汽福田、江淮、玉柴、中船七一一研究所等主流OEM,還有四家國內一流發動機潤滑油臺架評價實驗室都在聯盟單位之中。

經過五年艱苦的技術攻關,聯盟攻克了系列關鍵臺架評價標準核心關鍵技術,完成了一汽CA6DM3、東風DCI11、濰柴WP13和江淮2.0CTI等4個臺架試驗標準的全部研究工作。首批四項柴油機潤滑油臺架試驗方法石化行業標準已于2021年9月通過石化標委會審查,11月完成報批,至此,構建起了我國首個自主創新的柴油機潤滑油D1規格標準體系。中國D1規格標準的開發成功,為我國在潤滑油領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奠定了良好基礎。

畢竟是第一次做中國自己的標準,包括臺架搭建、發動機改造、試驗工況選取、OEM需求的考核等,每個項目都是從零開始。楊副秘書長回憶道,剛開始選工況時,為達到正常發動機跑不出的潤滑油評價苛刻工況,就在發動機額定功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發動機功率,增加到一定程度過于苛刻,發動機會出現故障,嚴重時一臺發動機就報廢了,然后再想辦法優化條件,就這樣根據OEM的潤滑需求反反復復地試驗。自主標準的研發投入也是巨大的,五年來標準開發總投入超過了1億元。他說,開發新標準這五年,每年春節期間實驗室都在加班加點地開臺架試驗,為了盡快推出中國標準,行業界都在全力以赴。

2022年對D1規格來說將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年。在石化標委會召開D1國標標準審查會之后,還要進行報批和復審,預計最快今年8月可以頒布。對于頒布后的實施,楊副秘書長介紹說,聯盟將接受各大添加劑和潤滑油品牌的注冊認證,在讓市場實踐檢驗標準的同時,聯盟也進一步積累數據,為將來的標準修訂奠定基礎。

前不久,濰柴動力推出全球首款熱效率51%的柴油機,這代表中國OEM的潤滑需求必將緊跟升級,柴油機油如果不改進提升,必然不能滿足新的市場需求,在中國市場上,國外的潤滑油供應商也必須緊隨中國標準的前進步伐而升級迭代。楊副秘書長表示,添加劑和潤滑油行業界對D1規格標準的接受度都很高,因為D1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門檻”,跨過這道“門檻”才能在中國市場擁有競爭優勢。
今年一季度,聯盟也將召開理事會,除了做好D1標準審查報批前的準備工作外,還將啟動下一階段汽油機油自主標準G1規格的開發計劃,同步啟動的還有天然氣發動機機油和節能型柴油機油的自主標準開發計劃。楊副秘書長說,未來混動機型市場占有量必定不斷增長,配套油品需求也會越來越大,G1規格將重點考核混合動力發動機的潤滑需求,屆時中國就將擁有走在世界前列的獨一無二的混動油品標準,未來將引領全球潤滑油品的發展。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