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以bp、殼牌為首的歐洲石油巨頭決定退出石油進軍新能源,還是以雪佛龍、埃克森美孚為首的美國石油巨頭鎮守主業但減少投入,西方傳統石油巨頭都在走一條“減撤退并”之路,削減支出削減產量,以應對目前的需求危機和未來的清潔能源投資。
然而,全球最大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將反其道行之。據路透社報道,這家國有石油企業將加大對石油的投入,計劃提高產能。官員和消息人士稱,沙特目前計劃將日產量從1200萬桶提高至1300萬桶。
是什么原因,讓同為石油巨頭的他們,做出截然相反的選擇?
01.見解差異:石油需求是否見頂?
今年冠狀病毒流行導致原油需求大幅下滑,迫使全球行業都在思考:化石燃料市場是否已經見頂,全球能源轉型時機已經到來?
上月《bp世界能源展望》(2020年版)發布,提出了到2050年能源轉型的三種情景。bp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表示:“在兩個情景(快速轉型情景和凈零情景)中,2020年石油的需求就已經封頂,主要是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
在一切如常、快速轉型和凈零情景下,未來30年,石油需求分別降低10%、55%和80%。
他還認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在快速轉型和凈零兩個情景中,石油需求不可能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bp世界能源展望》的觀點不僅代表bp集團,也代表了諸多企業,尤其是歐洲石油公司。
但沙特阿美則不以為然。路透社援引該公司消息人士說法:“我們預計,受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推動,長期內石油需求將繼續增長。燃料和石化產品將支持需求增長……對石油需求即將見頂的猜測與石油消費的現實完全不相符。”
事實上,在bp今年公布2050年實現“凈零”的目標之前,IEA等國際能源機構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全球石油需求將在2040年左右到達頂峰。
對石油需求的信心,并沒有讓沙特阿美忽視碳排放監管。沙特阿美的碳排放強度為每桶生產10.1公斤二氧化碳(CO2e/boe),是其競爭對手中最低的。該公司希望在今年年底前進一步降低碳排放強度。
該公司表示正在研究通過技術減少排放,比如提高發動機的效率、更好的燃料配方、碳捕獲和封存,以及將二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轉化為有用的產品。
沙特阿美表示,碳氫化合物在氫供應方面潛力的一個例子是,最近向日本運送了用于零排放發電的藍氨,這在全球尚屬首例。“該過程中捕獲的50噸二氧化碳被用于甲醇生產和提高石油采收率。”
智庫EnergyAspects聯合創始人阿姆里塔·森說:“石油總有發展空間,碳排放最低的國家將勝出。”他認為歐佩克的市場力量將恢復,尤其是對那些能夠以最清潔的方式生產石油的國家而言,沙特阿美正符合這一要求。
02.能力差異:全球最低成本
沙特阿美擁有全球近20%的已探明儲量,而生產成本僅為每桶4美元。業內人士認為,即使油價下跌使競爭對手無利可圖,這家公司仍能以低于競爭對手的價格繼續盈利。
這也是其之所以今年3月敢于發起與俄羅斯油價大戰的根本原因。
據路透社報道,沙特內部的想法是,油價預計將持續低迷,并可能在50-60美元左右徘徊數年,美國等頁巖油生產成本較高地區的停產,應該會支撐油價。而沙特阿拉伯作為成本最低的生產商,可以確保其支出計劃和經濟改革在原油價格在每桶40美元或60美元時基本不受影響,與此同時,還能達到銷量和市場份額的增加。
而沙特阿美的增產計劃,正是希望在需求復蘇時做好準備,爭取更大的市場份額。
如果石油需求峰值出現的時間遠遠晚于市場預期,沙特阿美將受益于更高的市場份額和更多的閑置產能,迎接下一輪油價上漲。
即使需求峰值很快出現,對沙特原油的需求仍可能上升,因為成本較高的產油國產量下降速度將更快,屆時沙特作為歐佩克老大,仍將扮演管理供應以穩定價格的角色。
03.結束語
表面上看,沙特阿美與bp、殼牌等西方競爭對手“針鋒相對”,逆勢而行,但事實上如果了解沙特近年正在付諸實施的2030愿景計劃,即沙特王儲薩勒曼主張正在努力開發新產業,以減少沙特對石油的依賴,實現經濟多元化,就明白這些石油巨頭殊途同歸的選擇。
無論快慢,原油需求都將在未來10-20年攀上頂端,沙特阿美這個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更迫切地開發其原油儲備,在石油能夠產生現金為沙特的經濟改革提供資金的時間段內,盡可能多地占據市場,多采多賣。只要它能賺更多的錢,為什么不呢?
說到底,各家不同的選擇,是由各自的能力與資源決定的。國有石油公司的能源戰略,更要從國情出發,不能人云亦云。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