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東部地區已經完成了結構調整,中西部的戰略布局即將進入收獲期。下一個五年,海螺的海外業務會有大的增長。”海螺集團董事長郭文叁近日表示,隨著取消32.5標號水泥、淘汰落后產能等,國內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已進入尾聲,海螺水泥將在加快實施國內并購重組的同時,響應中央“一帶一路”號召,布局東南亞、俄羅斯、南非等海外市場。
1月30日,極少在公開場合發表觀點也盡量避開媒體閃光燈的海螺系掌門人郭文叁,“破例”參加了海螺水泥的媒體交流,與海螺水泥董事郭景彬、章明靜等管理層就公司的發展策略、國資改革和節能環保等熱點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對于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的這家建材行業巨頭的國企改革進展,記者獲悉,目前海螺集團整體上市、實現資產證券化的改革思路已敲定,具體方案細則國資委正在制訂中。
并購瞄上中西部企業
“海螺并不是處在由成熟到衰落的過程,而在繼續成長。”郭景彬如是描述海螺水泥的生命周期。
擔任海螺水泥董事的郭景彬,同時履任海螺系管理層持股企業海螺創業的董事長,這家香港上市公司除通過海螺集團間接擁有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兩家上市公司股權外,主營業務涉及余熱發電、垃圾焚燒、港口貿易等。
“去年受房地產影響,水泥價格呈現前高后低的反常現象。我們預計今年一季度水泥價格位于底部,二季度起將逐步回升。”面對近期水泥市場價格下跌的現象,郭景彬認為,隨著行業集中度提高和供求關系的改善,水泥價格會回到合理水平。
郭文叁對行業的看法則更為樂觀,據他計算,從需求面上看,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內水泥需求約在14億~15億噸/年左右。而在供應端上,“扣除淘汰的落后產能和無資源優勢、環保不達標的產能,加上近期取消32.5標號水泥,國內大約將減少8億噸的水泥產能,以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水泥產量24.76億噸計算,若按照國際通行的波特蘭水泥標準,目前國內的有效產能已經在16億~17億噸。”
郭文叁認為,水泥行業結構調整已經逐步進入了尾聲,目前東部地區市場集中度很高,中西部地區將是并購重組的重點。海螺水泥正在全國范圍內收羅項目信息,選擇并購非上市的中小水泥企業。2014年,海螺水泥并購了邵陽云峰、湖南國產等5個水泥項目,新增熟料和水泥產能各1090萬噸和1330萬噸。
大企業間的兼并重組需要足夠的耐心,現在大型水泥企業出現了交叉持股、產能置換、價格合作等新趨勢,最近中建材認購山水水泥股份,共同推進產業布局即是一例。海螺水泥則在華北、西北地區戰略投資了冀東水泥、青松建化等同行股權,郭景彬將這稱為 “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有可能,我們希望未來能跟其他上市公司更緊密地結合,如果不能,至少可以算作財務投資。”
全面啟動“走出去”戰略
相對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海外市場的蛋糕則更為誘人。郭景彬表示,海螺水泥的國際化在未來三年將全面啟動,海外市場將賦予海螺水泥更大的成長空間。
作為海螺水泥最早布局的境外市場,海螺印尼南加的一期熟料項目已于去年11月點火投產,預計到2017年西巴布亞、孔雀港等項目全部建成,海螺在印尼的熟料和水泥總產能將分別達到2000萬噸和2500萬噸。在印尼,1噸水泥的價格在100~200美元/噸,相比之下國內300多元/噸的價格,堪稱“天價”。
去年12月,郭文叁帶隊考察了老撾水泥市場,1個多月后,海螺水泥與老撾企業簽署水泥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確定在萬象規劃建設兩條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配套500萬噸水泥粉磨系統、余熱發電等輔助設施,并同步建設城市垃圾預處理系統,項目總投資約6億美元。
“東南亞的戰略布局已經初步完成,未來會緊跟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大勢,向俄羅斯、南非這樣的國家擴展。”在被記者問及公司“十三五”規劃時,郭文叁頗有信心地回應,海螺水泥將“走出去”,“我們已經具備了厚積薄發的潛能,今后5年國外占比會有較大的增長。”
集團整體上市思路已定
作為水泥建材行業的老大,海螺系上市公司近期因國企改革而備受關注。12月29日,海螺集團宣布擬改革持股方式,將由安徽省投資集團和海螺創業直接持有海螺水泥、海螺型材兩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復牌當日,海螺水泥A股、海螺型材均告漲停,海螺創業收盤漲逾12%。海通證券認為,改革持股有利于管理效率和分紅率的提升。
或許正是由于此番改革的重要意義,海螺集團的再次改革受到了各方重視。證券時報記者獲悉,目前海螺集團整體上市、實現資產證券化的改革思路已敲定,但具體方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細化,目前正待國資委履行審批。
郭景彬認為,“海螺的每次改革都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他稱,本次國企改革由安徽省國資委主導進行,主要出發點就是實現海螺集團的國有資產證券化:安徽省投資集團直接持股上市公司,更有利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國有股權的流通;而對海螺創業而言,海螺型材和海螺水泥的業績表現會直接反映在海創香港的股價上,可以更直接激勵海創持股員工積極性,改革將實現多方利益的共贏,符合國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向。
國家政策助力
值得關注的是,工信部1月29日發布了《水泥行業規范條件(2015年本)》,讓本已乘借國企改革東風的海螺水泥再添政策利好。除了強調堅持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原則外,新《規范》規定,新建項目必須兼顧協同處置和固體廢棄物等,同時鼓勵對現有水泥(熟料)生產線進行低溫余熱發電、粉磨系統節能、消納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業廢棄物可替代原料、燃料等節能減排的技術改造投資,新政將從今年3月1日起付諸實施。
水泥余熱發電、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等環保節能技術,正是海螺水泥及海螺創業的強項所在。據介紹,海螺水泥全部熟料生產線均已配套余熱發電,截至2014年底,海螺水泥共建成投產余熱發電機組81套,按火力發電同口徑計算,年節約煤27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27萬噸。由海螺首創的新型干法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技術,已在銅陵、平涼等多地海螺分公司建成及運行,另有貴陽海螺等10個水泥窯協同處理垃圾生活項目在建。
郭文叁表示,海螺水泥專注于水泥主業,海螺創業則專注環保領域,兩家上市公司相得益彰,互相補位,會取得1+1>2的效果,公允的關聯交易可以優化資源的配置,有利于海螺水泥和海螺創業的發展。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