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正趨于平靜,因政局受到影響的埃及經濟活動也逐步恢復。官方消息顯示,經過十余天的紛擾,在埃及中資機構和企業已經陸續恢復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同為文明古國的埃及,地跨亞、非兩大洲,北瀕地中海,東臨紅海,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與中國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國際關系,埃及是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兩國的經濟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
動亂考驗埃及經濟
2011年1月25日,埃及的抗議組織者在當地的全國性節日 警察節 這天舉行了抗議活動。之后,由于不滿物價上漲、失業率高和腐敗等問題,埃及多個城市發生民眾大規模集會,要求穆巴拉克總統下臺。這不僅不利于埃及當地的經濟發展,部分華人經商也受到了影響。
作為阿拉伯第四大經濟體,地扼地中海與紅海之間、連接中東與北非的埃及,在全球戰略格局中是不可忽視的力量。截至2010年底,中方對埃及累計投資已超過5億美元,中國已成埃及重要的投資國和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與埃及貿易額達69.6億美元。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余國慶指出,埃及騷亂的局勢如果發生進一步動蕩,那么將對埃及的對外投資環境造成破壞,也將影響中國在埃及的投資。據埃及投資與自由區總局的數據,已有1092家中國企業在埃及投資和運營,其中,中國很多海運公司經由蘇伊士運河,余國慶認為,騷亂對中國海運會產生一定影響,但不會太大。之前大規模的游行示威使一些在埃及的中國企業的日常工作受到了影響,例如,抗議活動主要集中在市中心,這使得中國企業無法從供應商那里獲得原材料,也不敢隨意上街走動。
埃及的旅游業是其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埃及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它在GDP結構中排名第三,同時還是埃及第一大創造新就業機會的部門。目前旅游業為埃及帶來了大約200萬個就業機會,而每增加100萬名游客,就可以為埃及帶來2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這對于這個擁有近7200萬人口,且面臨人口增長率偏高、勞動力過剩等問題的埃及來說意義重大,而中國將是埃及著力開拓的目標市場。
此次動亂事件使埃及最大航空運營商埃及航空公司于1月28日決定停飛所有開羅出港航班,香港旅游業議會也于1月29日決定,基于安全考慮,取消29日至2月1日12時前出發赴埃及的旅行團,大約涉及12個至15個旅行團、大約500人受影響。北京各大出境旅行社均密切關注埃及當地的局勢,以便及時作出反應。據了解,由于國家旅游局商未對赴埃及旅游發明確禁令,因此旅行社不會自動強制取消發團。
據中國駐埃及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的消息,隨著埃及國內局勢趨于穩定,埃及各行業、各部門開始采取措施恢復生產經營。受 1?25事件 影響,埃及經濟秩序遭受破壞,生產停滯,運輸困難,供應緊張,物價上漲,各行業遭受不同程度損失。紡織行業國內需求減少40~50%,過去三周損失約10億埃鎊;旅游業遭受重創,沙姆沙伊赫、開羅、盧克索等城市的酒店入住率下降至22%、8%和4%。海關提供24小時 綠色通關 服務,允許進口企業 先清關、后交稅 。農業部著手查處 趁亂侵占農田、違規建設 現象。投資部下屬的投資與自由區總局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協助解決部分企業遇到的 停水、停電、停氣 問題。工業聯合會建立值班室,協調處理 1 25事件 給企業生產運輸等方面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商檢力度,嚴控進口貨物質量;要求政府在采購時優先考慮國內產品。商會聯合會與武裝部隊建立交流機制,由商會聯合會負責頒發貨車在宵禁期間的通行許可,保證國內市場供應。
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于2月12日在就埃及局勢答記者問時表示,中國一直密切關注埃及局勢的發展變化,希望形勢的最新發展有助于埃及盡快恢復國家穩定和正常秩序。埃及是中國的友好國家,相信中埃關系會繼續健康穩定發展。
埃及投資環境
埃及大部分領土位于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部,擁有約2900公里的海岸線。 生命之河 尼羅河是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兩岸形成的狹長河谷和入海處形成的三角洲,是埃及最富饒的地區。另外,蘇伊士運河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道,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大西洋(600558,股吧)和印度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
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2%,埃及三分之一以上的職業人口從事農業,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的發展。耕地面積占國土的4.5%,絕大部分為灌溉地。耕作集約,每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主要生產長絨棉和稻米,產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麥的產量也位于非洲前列,此外還產甘蔗、花生等。
埃及礦產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為:石油60億桶、天然氣3284億立方米、磷酸鹽約12億噸、鐵礦1.82億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滑石等。埃及的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石油、銅、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重工業有較大發展,其中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在埃及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其鐵路全長為7000千米;開羅第一條地鐵全長42.5千米;公路全長4.8萬千米;擁有7個海港,年吞吐量為3050萬噸,主要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擁有國際機場5個,其中開羅機場是連結亞、非、歐的重要國際航空港。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它的主要貿易對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國。其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有石油、僑匯、運河和旅游四大項收入。尤其在旅游業方面有著極大的優勢,埃及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宏偉豐富,具有發展旅游業的極為優越的條件。主要旅游景點有埃及博物館、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尼羅河、古城堡、卡特巴城堡、卡爾納克神廟、阿布.辛貝勒神殿、盧克索神廟、國王谷、王后谷、阿斯旺水壩等,旅游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中埃合作潛力大
埃及是同中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第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中埃關系應該說既有悠久的,也有現實的。埃及既是阿拉伯國家的大國,又是非洲國家的大國,所以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中國和埃及的雙邊關系長期友好發展,在地區事務、國際事務中雙方之間的相互配合和協調也是很好的。
在2010年推動中埃關系的研討會上,來自開羅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的學者們強調了進一步加強埃中關系的重要性,認為雙方應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領域加強合作與交流。近年來,中埃經貿關系發展迅速,雙邊貿易額不斷增長,中國政府積極鼓勵企業前往埃及投資興業。埃及與會者曾表示,中埃經貿關系不應僅僅停留在旅游等領域,或者投資額、貿易額的簡單增長上,而是應進一步加深這種關系,例如可以在大型工程項目上進行合作。不僅如此,兩國在文化、教育領域中的交流與合作也不斷取得成果,獎學金、教學交流等項目逐漸增多,更重要的是,兩國民眾也增進了交流和相互了解,以前埃及人大多是通過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版的書籍來了解中國,而現在通過中國自己翻譯出來的(阿拉伯文)書籍,可以直接了解中國的發展變化。此外,通過衛星電視、新聞以及各種文化周和藝術節,使中埃兩國人民正在了解彼此的歷史。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