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筆交易將于當年10月完成。屆時,SSMC將成為上海高橋石化的全資子公司。
消息一出,迅速引發化工行業的廣泛關注。因為這不是一場簡單的股權轉讓,背后是石油化工行業的劇變,跨國化工企業正在調整戰略。
巨頭退出:止損
天眼查信息顯示,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工有限公司(SSMC)由日本三井化學株式會社與上海高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共同持股,雙方各占50%股權。
這家公司成立于2006年,在2016年經歷股東調整,中國石化退出,由中國石化旗下的上海高橋石化接棒成為股東。
作為一家基礎化工生產企業,SSMC的核心產品包括苯酚、丙酮和雙酚A,目前擁有12萬噸/年的雙酚A裝置,以及二期年產25萬噸苯酚、15萬噸丙酮的產能規模。
不過,這家合資企業的經營狀況近年持續承壓。數據顯示,SSMC在2024財年虧損額高達106億日元。這已是其連續第二個財年陷入虧損。
對于虧損原因,三井化學明確將“盈利能力惡化”歸咎于“中國化學品產量增加”。
近年來,苯酚/丙酮市場產能急劇擴張。2025年中國苯酚產能有望突破800萬噸。
嚴重的產能過剩引發激烈市場競爭。這種變化直接體現在價格上:華東苯酚現貨價從1.2萬元/噸暴跌至6500元/噸,已然跌破成本線。
SSMC的財報數據正是這一市場現狀的真實寫照。值得注意的是,三井化學此次轉讓SSMC股權,并非孤立的經營調整,而是其近年來持續優化經營策略的一部分。
2023年,三井化學將新加坡一家運營苯酚業務的公司股份全額轉讓;2024 年,宣布最遲于2026財年關閉千葉市年產19萬噸的苯酚工廠;就在上個月,三井化學還透露已啟動拆分主要從事石化產品的基礎和綠色材料業務的相關考慮。
對于這一系列動作,三井化學表示旨在優化資源配置,以便集中精力發展核心業務、應對市場挑戰。
例如,旗下多款高折射率鏡片材料,長期為世界知名鏡片廠商提供原料,屬于高附加值領域。
可以預見,三井化學未來可能會進一步聚焦此類高附加值業務,以應對行業挑戰。
從合資到自主
SSMC的誕生,背后離不開中國石化的深度參與。
回溯到二十一世紀初,我國經濟正處在高速增長的黃金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全面提速,汽車、電子、紡織等產業的迅猛擴張,直接帶動了石油化工產品的需求持續走高。
在當時的市場需求中,苯酚作為基礎有機化工原料,地位舉足輕重。
它能生產酚醛樹脂、雙酚A等化工產品,廣泛應用于日用品、電子電器、汽車零部件、添加劑等多種日常必需品的制造。
而作為苯酚聯產品的丙酮,可用于生產溶劑、塑料助劑、農藥等,同樣是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原料。
但在2006年前后,我國能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寥寥無幾,僅有燕山石化、高橋石化、吉林石化、哈爾濱華宇等少數幾家,且規模偏小,技術水平大幅落后于國際同行。
這直接導致我國苯酚、丙酮的進口依賴度均超過40%,雙酚A的進口依賴度更是高達80%以上。
旺盛的市場需求,倒逼國內產能加速擴張,SSMC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經過多年發展,截至2024年,我國苯酚、丙酮、雙酚A的產能已分別達到681 萬噸、330萬噸、601萬噸。
其中,苯酚和丙酮已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雙酚A預計2026年之后也將實現基本自給。
不過,化工產業的發展,除了產能規模,技術與催化劑更是核心競爭力。
SSMC生產初期,核心技術和催化劑完全依賴科思創、陶氏、三井化學等國際化工巨頭,企業不得不為這種技術依賴支付高昂的專利費。
轉機出現在2023年,中國石化成功自研出雙酚A催化劑,不僅將生產成本降低60%,每年還能為我國省下超億元的專利費。
這一突破讓SSMC的生產逐步擺脫了對日本催化劑的依賴,最終實現技術自主化閉環,也成為中國石化全產業鏈整合中的關鍵一環。
此次中國石化接手SSMC后,協同效應進一步凸顯,SSMC可直接延長高橋石化的產業鏈,而上海高橋石化能為SSMC供應純苯原料,兩家企業相距僅10公里,大幅減少了運輸成本。
可以說,這次收購是中國石化全產業鏈協同下的一次成本優化,使其在化工產業的競爭中進一步強化了優勢地位。
化工新變局
三井化學的撤退,底層邏輯還在于全球化工產業格局的深刻變革。
近年來,中國石油化工產能迎來爆發式增長,如今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煉油國和乙烯生產國。
這一產能飛躍不僅推動亞太地區躍升為全球煉化產業的核心區域,更憑借低價乙烯衍生物的出口激增,對北美、歐洲等傳統化工市場形成強烈沖擊。
最直接的體現是,近兩年國外巨頭頻繁關閉化工裝置。比如,??松梨谖挥诜▏囊蚁┝呀庋b置僅42.5萬噸/年,無法通過規模效應分攤成本,已于近日關閉。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化工的崛起并非僅靠產能規模,技術突破同樣可圈可點。
像獨山子石化攻克茂金屬聚烯烴催化劑,打破國外巨頭長達30年的壟斷;華特氣體的高純光刻氣成功打入ASML供應鏈,撕開電子化學品的封鎖線;MTO催化劑突破德國魯奇、殼牌的技術壁壘,使寶豐煤制烯烴成本降低30%。
這些國產替代成果如星火燎原,在化工各領域持續擴散,既彰顯了中國化工企業的技術實力與創新活力,也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推動中國在全球石油化工領域的地位不斷攀升。
不過,即便取得如此成就,中國化工行業在高端領域仍面臨不少卡脖子難題:POE彈性體自給率不足20%,萬華化學一期工程投產,仍在持續攻關;特高壓絕緣用的電工聚丙烯100%依賴進口,中國石化聯合攻關組正聚力突破...
這些未竟之戰是中國化工從“大”到“強”必須跨越的關卡。
未來,當這些卡脖子難題也像雙酚A催化劑一樣被接連攻破的時候,我國的化工產業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的質變升級,在全球化工產業競爭中占據更核心的位置。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