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政策與市場紅利趟過了“大江大河”的中國化工產業如今迎來隱現端倪的新一輪產業鏈變遷、重整浪潮,是難得的機遇還是前景不明的陷坑?
全球最大化工企業巴斯夫加注中國正引發業界的波動,擁有大宗化學品、特殊化學品和部分涉農業務的巴斯夫有著全線完備的產品矩陣,盈利能力領跑業界。2021年,巴斯夫以930億美元的銷售額遠超全球第二中國石化的658億美元和全球第三美國陶氏的550億美元。不俗的業績加之今年早些時候巴斯夫的股價接近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低位,引來了觸覺敏銳的股神巴菲特關注,巴菲特以13億美元購入200萬股巴斯夫,此舉被視為股神看好全球化工產業發展。
巴斯夫有42.5%的營收來自歐洲,1/3的員工在萊茵河畔的路德維希港工作,俄烏沖突導致的“斷氣”風云對其歐洲業務影響較大,受到成本快速上升與生產短時停頓的困擾。雖然德國一直都給本國化工企業補貼電費以保障全球競爭力,但此次俄烏沖突帶來的影響對歐洲化工產業乃至全球化工產品市場的負面影響太大、持續時間過長,反復震蕩之下以巴斯夫為代表的歐洲企業承壓較重。
在此背景下,今年7月巴斯夫所通過的巨大的中國投資計劃讓業界為之震動,8年時間建設、100億歐元投資、三期工程形成生產閉環,作為我國化工產業第一個外資獨資項目,單項投資額已經追平自上世紀90年代巴斯夫進入中國內地以來的所有投資。此次全球化工巨頭落子廣東湛江,堪稱名副其實的用腳投票。
目前巴斯夫(廣東)一體化基地首套裝置已正式投產,每年可生產6萬公噸改性工程塑料,滿足汽車、電子產品等領域的亞太區域客戶需求,背后的產業增長邏輯則是未來十年全球化學產品需求的6成增長將來自中國。
2012年到2020年,亞洲貢獻了7成左右的全球化工需求,2020年起,中國市場又占據了7成左右的亞洲需求,將曾經的化工需求大戶日本擠下王座。自從中國企業崛起后,亞洲化工產業早已不再由日本企業把持,來自中日韓的化工企業在全球市場占有不小份額,9家中國化工企業進入全球50強。
與日韓化工巨頭在高端化學產品多有布局不同,中國化工產業還需繼續加大技研增強創新實力,利用國內需求擴大規模并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盈利能力,規模、技術、環保均領先的化工龍頭企業才能在未來競爭中保持優勢。今年以來化工產業步入景氣期,上半年基礎化工行業業績和利潤大幅增加,利潤向龍頭企業集中的趨勢愈發明顯,投資建設的改性塑料、合成樹脂、碳纖維、 氟化工在建項目較多,市場前景看好。
作為全球化工產業重點區域之一,歐洲生產的重點化工產品全球占比多在1成至2成之間, TDI、MDI、蛋氨酸產能的全球市場份額均在3成以上,“斷氣”帶來的動蕩已經傳導至產業鏈各個環節,要不要到歐洲以外的地區布局是歐洲業界的爭論點,而有著完善產業集群、原材料供應有一定保障的中國成為佳選——但地緣因素導致歐洲企業對加注中國懷有疑慮,巴斯夫直至7月才正式落子未嘗沒有綜合考量的因素,但也為有出行計劃的歐洲企業打了一個好樣。
能源危機帶來的中歐化工產品成本變化有利出口只是暫時的紅利,中國化工產業能否憑此次機遇縮短在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等高端材料和尖端產品上的追趕步伐,才真正值得期待。
此外,在全球化工領域仍有較大影響力的日本化工產業的部分發展經驗或可借鑒。日本頭部化工企業普遍在高價值化學產品領域布局,存活下來的中小化工企業則在專業化和精細化上做到了極致。日本化學工業協會一直致力推行國際通用的認證體系,以便日本化學產業的優勢技術在全球推廣。
化工產業已經進入了全球競爭的高階階段,專用化學品和終端市場的爭奪更顯激烈,對于行業力量仍顯分散、優質企業業務多元化尚不足的我國化工產業而言,人力成本優勢、工程師紅利、產業鏈配套優勢已接近見頂,盡快培養出創新能力更前端的“單科冠軍”和綜合實力更強橫的“全能冠軍”,以此全面提升全球產業價值鏈上的地位或是關鍵。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