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講話,表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承諾也迅速成為全球最為關注的事項之一。兩會期間,碳中和作為重點議題,也引發了市場上的密切關注。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碳排放的來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與工業過程,在我國朝碳中和目標前進的過程中,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必然發生劇烈變化,這將對化工行業造成非常深遠的影響。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總消耗結構中仍占到85%,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源頭,要減少碳排放就需要長期優化能源消耗的結構。未來,石油消費減量實際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這將對石油化工行業產生哪些大的影響?
上游能源平價化
未來鋰電、氫能等新能源全面替代成品油的趨勢已經基本明確,原油相對于其他化石能源的不可替代性將持續減弱,未來原油、煤炭、天然氣的單位能量價格可能越來越趨同,最終的結果是油價可能長期維持低價,這對于化工中下游企業將形成長期利好。
塑料回收利用與可降解塑料的推廣
從發展終局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塑料回收利用及可降解塑料的替代使用是對石油碳減排幫助最大的手段之一。
塑料回收利用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最初級的是將廢塑料通過簡單物理加工再做成制品用于其他領域,但是再加工后可用的領域局限性很大;較好一點的方法是經過除雜和提純后再生產制品,但由于純度很難達到新塑料的狀態,再生后還是難免被降級使用,如聚酯水瓶回收加工后不能再做成水瓶;目前最好的方法是通過熱解等方式把塑料分解加工成單體,再做成的塑料就可以和新塑料媲美。
海外化工企業已經在回收技術上進行了大量投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巴斯夫已經開始使用熱解技術來處理廢塑料和廢輪胎,來生產新的塑料產品。
而可降解塑料特別是生物質來源的可降解塑料,可以在避免焚燒與填埋的情況下,實現廢塑料的良好處理,有效降低碳排放。
生物燃料的機會
生物燃料主要指從植物或油脂制成的成品油,由于使用形式上與成品油區別很小,不需要改變動力系統和相關配套設施,所以推廣的難度較低。目前,世界上使用較為廣泛的為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
在汽油車領域,我國很早就開始試行使用燃料乙醇。
雖然目前國內還沒有推廣使用生物柴油,但在歐洲,生物柴油年消費量已經達到1300萬噸左右。生物柴油可以完全替代普通柴油,而且不影響現有的動力系統;二是原料來自植物,完全不產生碳排放,如果以廢棄物做原料,甚至被認為是負排放。
3月,內蒙古引發十四五能耗雙控新政,提出了較為嚴厲的“十四五”能耗控制目標,打響了全國“碳中和”政策落地第一槍。文件還給出了各個行業的具體安排,在化工領域,從2021年起,內蒙將不再審批焦炭(蘭炭)、電石、PVC、合成氨(尿素)、甲醇等一系列產品的新增產能項目。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