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以來,警方已經打掉多個制假售假機油的犯罪團伙,涉及金額上億元,品牌眾多的特大案件也有好幾起,而這僅僅暴露了機油造假售假行業的冰山一角。
特大案件1
日前,廣州增城警方打掉一個制售假冒注冊商標機油的團伙,涉案金額1.2億元人民幣。

犯罪嫌疑人交代,全部假機油通過網上電商平臺銷售,不僅成本低,更不易被發現,只需要極小的租金和宣傳成本,就能夠獲得廣泛客源。
他們一般不存現貨,只通過網絡接觸客戶,客戶需要什么產品團伙就貼牌生產什么產品。接到訂單后才會灌裝出成品,然后利用物流小批量進行發貨。
很多電商平臺現身的“大牌”機油,其實就是從這些小作坊里制造貼牌的廉價劣質機油,質量得不到保證的同時,更別提廠商授權了。
特大案件2
河南鄭州當地公安機關查處多個假冒機油生產窩點,查獲“美孚、長城”等多個假冒偽劣成品機油預計在60萬到70萬件。如果按照正品銷售價來算,總涉案金額預計高達2000-3000萬元左右。
犯罪嫌疑人表示,因制假風險較高,目前都采用網上銷售的方式,一般不接受見面交易或上門自取。通過網絡平臺,單一家制假窩點的產品就能流通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江西、內蒙等多個地區。

即使是那些有一定知名度的電商平臺,也存在監管不嚴的漏洞。對于熱衷網購的車主來說,他們想買到知名品牌機油,卻不愿意支付高價錢。因此,這些廉價“知名品牌機油”的需求量相當大。
雖然,警方在對于假機油的打擊力度持續加大。但一名業內人士透露,這種機油造假工廠存在已久,要徹底“一鍋端”并不容易。
以這些造假工廠的制作流程及網絡銷售渠道來看,他們在各大電商平臺的名稱可以重新注冊、工廠地點也可以易址。因此,要杜絕這種造假現象,難度極大。該人士指出,其實,目前機油市場上,消費者普遍追求幾大跨國知名品牌機油,卻對那些品質不差,但非知名機油品牌不屑一顧的現象,值得反思。
2
真假機油進貨成本相差數倍
有電商平臺上的店主表示,自家門店賣正品機油,價格100多元的產品,利潤只有區區十幾二十元,相比之下,網上沒授權的機油賣100元,卻能賺至少一半的利潤,而有些假機油,利潤更達100%深圳更高。
以幾大品牌知名機油為例,正常1升包裝的進貨成本價格約為幾十元,而通過“酸洗油”粗制濫造出來的假機油,進貨成本價格僅為個位數。
因此,他指出,如果消費者在購買一桶4L裝SL級別的10W-40知名品牌機油,正常終端售價在350元左右,而那些100—200元的同級產品,它的品質就值得懷疑了。
一般來說,以跨國知名品牌機油的正常表現來看,在使用5000—8000公里這段期間,也是達到機油效能最高峰,之后開始出現逐漸衰減,到了1萬公里就需要更換。而那些劣質機油產品,往往使用到5000公里后的表現就出現“斷崖式”下降。
(對于消費者來說,知名品牌機油往往溢價力最強)
3
網購問題機油,電商要承擔責任
廣州市汽車服務業協會秘書長周盛表示,目前市場上假機油的泛濫確實非常嚴重,包括網絡銷售和門店都存在假機油,甚至很多店主都不敢保證自己的機油是不是真機油。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假機油的利潤高,很多假機油制造者和售賣者不惜鋌而走險。
二是因為機油是個消耗品,裝車之后不會馬上出現問題,當車子行駛一定時間出現問題時,車主維權不易,很難證明是因為哪一次加的機油是假機油所以出現了問題,因為機油造成的問題多數都是要很長時間的積累才會突然爆發。
他建議工商部門可以聯合廠家,進行一些打假活動。同時,消費者在購買機油保養愛車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尋找有機油廠家正規授權的門店購買,尤其是大品牌機油,更要找有授權的門店,因為制假售假者更多的是瞄準大品牌機油,借用大品牌機油的知名度和品牌溢價售假,這樣才能流通更快,利潤更高。
律師認為,如果造假者購買低質量正品機油灌到名牌包裝里,就像假酒那樣,估計更不容易被發現。這種案件,被告不明確,無法采用民事訴訟的方式來維權,“當然,可以考慮起訴電商平臺。但是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會為了幾百一千元的事情去起訴,維權成本太高了,加上國家也不支持職業打假。像這種網購到假機油的情況,電商平臺應該承擔民事賠償。”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