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看到某些品牌機油在大張旗鼓的搞無機油行駛營銷活動。這個說了十多年的謊言居然還有那么多人上當,也是醉了!
無機油行車實驗似乎在表明相關油品的*耐磨與極性吸附能力,即車輛使用相關產品一段時間后,產品就會浸潤發動機,之后即使將發動機內部的機油放干,車輛依然能夠正常行駛。
但事實是這樣嗎?這么神乎其技的賣點,商家們是怎么想到的呢?
這種在產品中加大抗磨劑組分的方法一開始是賽車手用在機油泄漏時防止發生抱瓦引起中途拋錨的,這種特殊場合的臨時性解決方案即使是用在賽車上也是十分傷車的!然而這種方法被無良商家看到后嗅到了商機,奸商為了賺取利益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借機炒作的大好機會,但是這份機會在車主那里無疑是一場災難。
為什么明明是忽悠人的無機油行車實驗還是能夠橫行潤滑油界10年之久?其實無機油行車實驗與其說是一場技術檢測,不如說是一場盛大的虛假的路演營銷。
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看到的才是*值得相信的,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無機油行車實驗用事實說話的行為才能夠引起消費者的共鳴。相對于網上發出的“打擊”無機油實驗行為的對比數據,消費者更愿意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無機油行駛過程。而專業人士的種種科學分析*終都敗給了“眼見為實”四個字。
但是眼見真的為實嗎?首先,為什么這么牛逼的產品,商家卻拿不出相關權威部門有說服力的產品性能分析評定報告!如此神奇的產品是不屑于被權威認證還是根本就不被認可呢?
其次,奸商在做“無機油行車實驗”前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如果奸商用自己準備的車做實驗,就在實驗前拆下油底殼,在放油螺絲正上部焊接上一根金屬管,再將機油尺截短。面對消費者放油,實際油底殼放油螺絲上面焊接到油底殼鐵管起到了作用,底部仍然有大量機油,放油后自然機油尺上已經被縮,所以就沾不到機油了,里面機油連續跑少公里都沒事!
后來看到有點理智的人有點半信半疑,奸商們就拿愿意做白老鼠的車主的車來做實驗。但都是選擇一些老舊車輛,舊車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它的發動機各部件之間間隙很大,間隙大的發動機存儲在各部件之間機油就會多很多,這樣即使機油被放出去,機件間留存的機油依然能夠維持發動機工作一段時間。
但是看不到問題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無機油行駛肯定會對發動機造成很大傷害,如發動機的疲勞衰減,機件磨損導致的提前老化,壽命縮短等。
其實不管什么車,從油底殼放油都是放不干凈的,殘留的油足夠維持車輛低速勻速的跑一段距離。但這都會造成較大磨損。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