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還在爭論石油天然氣是否很快會退出歷史舞臺、讓位于其他新能源品種的時候,當人們還在爭論燃油汽車是否在不遠的將來讓位于電動汽車的時候,當人們還在爭論石油是否已喪失其政治和戰略屬性、變為一直更為純粹的大宗商品的時候......
2017年11月9日,在特朗普先生戰勝希拉里·克林頓成為新一屆總統整整一周年之際,也就是特朗普成為總統后首次訪華的第二天,在中美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國能源企業與美方企業簽訂了總價值超過1600億美元的能源合作大單,占此次中美2535億美元一攬子經貿合作“大禮包”的65%,當然,該大禮包是中國“贈送”給美國的。
世道真的變了,換作10年前,亦或3年前,這樣一次性高達2500億美元以上的中美“逆向”經貿合作合同金融是不可想象的。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美國對中國的“自上而下”的投資與貿易行為,但這一次的方向正好相反。也許再過20年,當我們回首看待此次貿易大單時,可能不僅是一次巨額的貿易與投資活動,更象征著中國經濟對美國的全面逆轉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名為能源合作,其實就是中國對美國在石油、天然氣(含天然氣發電)及石化產品業務領域的投資與貿易。想必各位看官已經知曉,這1600億美元的合作主要涉及四個合作項目:
一是中國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國能)與西弗吉尼亞州簽署《頁巖氣全產業鏈開發示范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向西弗吉尼亞州的頁巖氣、電力和化工生產項目投資837億美元。
二是中石化、中投海外、中國銀行和阿拉斯加州政府、阿拉斯加天然氣開發公司(AGDC),共同簽署了中美聯合開發阿拉斯加LNG(液化天然氣)項目意向性文件。該項目由阿拉斯加州政府隸屬的AGDC主導,將建設由北坡氣田供應到阿拉斯加灣尼基斯基(Nikiski)港的長輸管線,以及2000萬噸/年的液化廠等設施。項目金額430億美金。
三是山東南山集團與美國乙烷公司簽署《乙烷購銷協議》,金額260億美金。
四是中石油與切尼爾能源公司簽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和切尼爾能源有限公司關于LNG長約購銷的諒解備忘錄》,金額110億美金。
高達1600億美元的中美油氣合作大單于中美兩國而言意味著什么?簡單分析如下:
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油氣進口國,出口石油天然氣于美國而言曾經是明令禁止、不可想象的。如今,美國卻要通過向中國出口天然氣來平衡、對沖中美貿易的巨大逆差,吸引中資企業投資美國油氣產業,石油天然氣儼然已成為中美貿易再平衡的“調節器”。眾所周知,美國是全球第一大油氣消費國和進口國(第一大石油凈進口國的位置直到2013年才被中國所代替)。長期以來,美國不惜動用政治、軍事和外交手段保證其海外油源、氣源和供應渠道(海上油輪運輸和陸地管道輸送)的安全。這一做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阿拉伯國家對西方實施石油禁運期間尤其突出,此后一直延續了類似做法。美國的全球能源安全戰略一直是其國家核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為此頒布了禁止國內石油天然氣出口的法律,以在法理上確保國內石油供應。幾十年來,“誰出口,誰就違法”,已成為美國業界的共識。
然而,隨著美國“頁巖革命”等原因,美國油氣的對外依存度不斷下降。時至今日,美國已重回全球第一大油氣生產國的寶座,天然氣已實現自給并在2016年實現出口,石油也有望在不遠的將來實現自給。放在前幾年,這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就在2015年,美國業界人士和政府議員還在為要不要放開油氣出口而爭論不休。
記得在2015年休斯頓“劍橋能源周”年會上,現任美國國務卿、時任??松梨诠径麻L的蒂勒森先生為推動美國出口油氣大膽建言:“不應用上世紀70年代的思維監管美國油氣行業,用石油禁運和國內能源供應緊缺時代的思維來審視當前油氣行業是行不通的,美國需要調整并健全能源政策。”而且,他隨后提出的四點倡議中,第二點便是希望美國政府應促進油氣行業向其他行業一樣,開放,自由,發揮自由市場、全球貿易與全球合作的力量。
當前,于美國而言,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高達3000億美元以上(2016年逆差額為3470.4億美元,遠遠超過日美、歐美之間的貿易逆差)。根據相關專家的說法,即便把其中的“水分”全部擠掉,中美之間仍有超過1500億美元的“真實”逆差。未來一個時期,美國勢必持續給中國施壓,想方設法彌補這樣巨大的逆差。而油氣貿易作為中美經貿合作的“新生事物”,預計一開始便輕松躍上每年上百億或者數百億美元額度的臺階(投資+貿易總額),勢必將為中美貿易“再平衡”做出重要貢獻,成為中美經貿合作新的“調節器”。
石油天然氣作為全球大宗商品,其勘探開發生產和輸送環節的巨額投入,加大巨大的雙邊油氣貿易合同額,這是其他種類的商品難以比擬的,短期內會快速成為中美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排除發揮“壓艙石”的作用。我們知道,無論是國能集團投資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頁巖氣田及天然氣發電項目,還是中石化、中投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及LNG一體化項目,一旦項目正式簽訂并實質性啟動上馬,從項目建設運營生命周期和合同期限(一般20年左右)看,最初的5~10年是項目密集投資的高峰期。而這兩個項目的總投資預計超過1300億美元,這意味著,在項目建設期,每年的投資強度平均將到達400億美元左右。
除了投資,中美之間的LNG貿易也是一個潛力巨大的領域。目前,中石油與美國切尼爾公司(Cheniere)簽訂的為期20年、價值110億美元的LNG貿易合同,只能算是“小試牛刀”。預計未來20年,中國的天然氣年均消費量將達到4000億立方米左右,而其中50%左右需要進口,也就是2000億方左右。中國目前進口天然氣主要依賴周邊國家(如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管道氣進口和海上LNG進口兩種方式。正常情況下,美國由于其在出口LNG的價格上具有一的競爭力,未來或將成為中國進口LNG的多元化重點渠道之一。據業內相關專家估算,中美之間的年均LNG貿易額預計將輕松穩定在100億美元以上。
也就是說,未來中美之間的石油天然氣投資與貿易總額每年將達到500億美元以上,這絕對將成為中美經貿合作的“壓艙石”。
中國投資美國油氣產業、從美國進口LNG和化工產品,不是中國對美國的重大利益讓渡,而是一種互利互惠的經貿行為,說白了,美國需要出口油氣來平衡貿易逆差,中國經濟發展需要油氣供應渠道的多元化。有國人質疑,中美此次簽訂的能源合作大單,是不是在中方對美方的巨大利益讓渡下達成的?清泉對此不以為然。一方面,經過近30年的國際化經營,中國油氣行業的優秀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全球競爭能力,在美國頁巖油氣豐富的地區進行大規模投資,只要技術和經濟評價到位、設計方案可行、成本控制得當、經營管理有效,預計是能夠高效建設并獲取預期投資回報的。另一方面,與亞非拉等欠發達的油氣資源國相比,美國的油氣投資環境在安全、合規、政策調整等方面的風險要比欠發達地區低很多,較大程度上對沖了高額的管理成本。當然,美國的環保、社區、勞工、財稅等方便的規定相比而言更為嚴格,這給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和運營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從進口美國LNG的角度講,也應該是一筆劃算的買賣。原因是,對于出口天然氣及LNG的長協(長貿合同,合同期一般20年),美國的計價方式是“成本加成法”,即亨利港價格(HH,Henry Harbor,北美地區LNG貿易的一種標桿價格,當前,HH價格一般在3美元/MMBTU左右),加上2.5至3.5美元/MMBTU的液化成本,再加上2至2.5美元/MMBTU的船運成本(這些數據來自與業內LNG專家的口頭交流)。即美國出口LNG到中國的到岸價的區間是7.5~9美元/MMBTU,基本與當下的亞洲現貨價格相當。因此,隨著美國天然氣(含頁巖氣)開采成本因技術創新而進一步下降,HH價格將進一步走低,橫向比較來看,美國LNG出口到中國,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中國的LNG買家也比較劃算。當然,這只是一種粗略的測算,對于大額的LNG貿易,哪怕是0.05美元/MMBUT的價格空間,其絕對量也是巨大的。
最后,引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專家龔婷女士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尾。她在“做大‘中美經濟合作蛋糕’是唯一正確的選項”一文中是這樣說的:構建互利互惠共贏的中美雙邊經貿關系、夯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核心是在彼此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議程中做到參與、貢獻和分享,這是兩國之福,更是兩國人民之福、世界之福。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