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昆表示:2017年,發電企業、電網企業、電力建設企業、電力裝備企業受電源建設需求下降影響,市場競爭壓力將持續加大。如何度過這段艱難時期已成為全電力行業的最大考驗。
煤電將面臨全虧損風險
截至2016年底,全國煤電裝機9.4億千瓦,煤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降至4250小時,創1964年以來最低水平。
“全國納入規劃、核準在建及其他項目總規模達3.5億千瓦,其中核準在建項目235個、1.86億千瓦,未核先建和企業自備電廠項目3800萬千瓦,如果全部投產,2020年我國煤電裝機近13億千瓦,將突破11億千瓦的十三五控制目標,煤電利用小時數將降至3600小時左右。”楊昆指出,“化解產能過剩風險將成為今年電力行業的一項重要工作。”
與此同時,隨著燃料、環保等發電成本不斷上漲,煤電上網標桿電價接連下調,發電計劃進一步放開將導致交易電價大幅降低,企業利潤也將出現“斷崖式”下降。
“按下水煤年度合同基準價格535元/噸計算,燃煤發電企業2017年將面臨全面虧損風險。”楊昆坦言。
清潔能源任務艱巨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發電持續快速發展,電源結構不斷優化,但新能源發展過快、過集中、網源不協調等矛盾依然突出,棄能問題日益嚴重,成為電力轉型升級的瓶頸。
2016年全國“棄水、棄風、棄光”電量近1100億千瓦時,造成了清潔能源投資的極大浪費。
對此,楊昆表示,“要轉變新能源發電發展思路,加強外送通道建設,提高電力系統的綜合調峰能力,加強協調、打破壁壘。”
其中,要加強風電、光伏發電保障性收購有關政策的執行督導,打破省間壁壘,建立有利于新能源跨區消納的市場化機制;推進可再生能源與火電發電權交易置換,以及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自備電廠發電等多種形式的電能替代;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建立電力運行監測評估制度。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抓緊解決機制和技術問題,優先保障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有效緩解棄水、棄風、棄光狀況。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