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對于棉紡人士來說,可謂是迎來了倆個不大不小的“好消息”,一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會長在兩會上反應了棉花現在遇到的一些問題;二者,一年一度的儲備棉輪出正式開始了!對于棉花這個政策為主導的“大宗商品”,此次“上達天聽”會不會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棉紡企業帶來一絲光明呢,孫會長的意見,身處第一線的紡織同仁們又怎么看呢?
孫會長談棉花:
為穩定棉花市場,維護棉農利益,保證市場供應,我國出合實施了一系列棉花政策,其中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棉花進口配額政策等給國內棉花產業及上下游市場帶來深刻影響,問題主要表現在:(1)國內外棉價差較大,降低了紡紗企業的國際競爭力;(2)棉花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且質量下降,不能滿足紡織企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 (3)給棉紡企業經營帶來較大困難,反過來也影響棉花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及其健康發展。
棉花質量問題和供需矛盾,是企業最為關注和重待解決的問題
1.棉花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內在品質下降,如纖維長度變短、馬克隆值過高、異纖超標、混等混級等問題,纖維可紡性變差,不僅影響紡紗產品的質量,也增加了紡企生產加工成本。目前國內棉花品種主要以細絨棉為主,2016年纖維長度在29mm以上的棉花占比較2010年下降了約5個百分點,全國新體制格花細絨棉馬克隆值級級占比較2010年提高了約20個百分點。近日,對于棉紡人士來說,可謂是迎來了倆個不大不小的“好消息”,一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會長在兩會上反應了棉花現在遇到的一些問題;二者,一年一度的儲備棉輪出正式開始了!對于棉花這個政策為主導的“大宗商品”,此次“上達天聽”會不會給處于水深火熱中的棉紡企業帶來一絲光明呢,孫會長的意見,身處第一線的紡織同仁們又怎么看呢?
2.棉花供需不平衡,表現為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即中高等級棉花供應不足。從供應情況看,在國家政策調控下,我國棉花產量庫存和進口量雖均有所下降,但仍有大量的儲備棉。根據有關部門會商統計,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國棉花總產量分別為650萬噸、586萬噸和490萬噸,其中新疆棉花產量占比分別為68%和73%。2014年至2016年,我國棉花進口總量分別為254萬噸、156萬噸和89.44萬噸。2016年國儲棉全年累計出庫265.92萬噸,庫存維持在820萬噸到850萬噸左右。
從需求方面看,我國的棉花消費需求總量并未減少,近幾年以進口紗的方式補充國內棉花需求量,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我國全年進口紗線分別為201萬噸、235萬噸和197萬噸。近3年我國棉花消費量分別為710萬噸、675萬噸和715萬噸。
應對棉花困局,需要多措并舉
國家層面,應盡快推進棉花體制改革。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棉花體制改革,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進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棉花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增加棉花有效供給,緩解供需矛盾,提升棉花產品競爭力,促進棉花產鍵康發展。
從短期來看,完善棉花市場化的推進,構建棉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快完善開放、競爭有序的原料保障市場體系,建立公平競爭的原料保障機制,深化市場配置資源改革。
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棉花目標價改革試點政策,通過制定長期穩定的棉花價格及定價基本原則,完善棉花價格市場形成機制,營造公平經營環境。統籌利用全球棉花資源,詞整國內棉花管理政策,緩解國內供需結構性矛盾。
行業層面,從市場趨勢來看,非棉纖維與棉花并存,相互補充。“十二五”期間,非棉纖維在紡織企業中的應用大幅增長,棉纖維和非棉纖維比例也從“十五”的64:36轉變為如今的34:66。
幾條具體建議:
1.以棉花目標價格試點為抓手,穩定國內棉花價格及供應,提高棉花品質。
2.簡化棉花加工貿易出口核銷程序,采用“申領制”按需分配配額,便利棉紡織品出口貿易。
3.放開棉花進口配額,切實解決棉花供給結構性矛盾,實現棉花上下游產業的市場化。
4.穩定儲備棉輪換政策預期,規范儲備棉輪出管理機制,建立監管、追訴和懲治制度,減少企業不必要支出,減輕企業負擔。
從行業發展來看,一是加大研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走科技創新之路。進一步加大功能性、差別化纖維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競爭力。二是完善質量標準體系,走質量發展之路。健全完善非棉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規范市場行為,引導行業向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三是加快行業轉型升級,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大非棉產品綠色技術、工藝的研發應用和推廣,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棉花產業鏈層面,加快形成棉花產業鏈“四維”對接機制和調控模式,即以企業鏈為載體、供需鏈為路徑、價值鏈為主導,通過企業鏈在空間的合理分布和優化配置(空間鏈),在微觀層次上保障棉農收益的穩步增長,促進涉棉企業技術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值;在中觀層次上推動棉花行業轉變生產、經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深化棉花質檢和流通體制改革,完善棉花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利益均衡協調機制;在宏觀層次上維護棉花產業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