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4月25日報道,僅2011和2012兩年的中國水泥產量就與美國整個20世紀產出的一樣多。現在,中國大約四分之一的水泥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自2014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嚴重供大于求,閑置的建材從此堆積如山。為應對這些問題,中國政府宣布進行“供給側改革”,把鋼鐵和水泥等行業的去產能作為國家當務之急。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處于困境的地方政府為了尋求短期內將經濟增長提振上來,不惜鼓勵對已顯著過剩的建筑相關產業進行投資。
文章舉例稱,在工業重鎮東北,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動工修建一座日產量7,200噸的大型水泥廠,而這座新廠很可能加劇已經無比嚴峻的建筑水泥過剩局面。這樣體量的工廠確實能在短期內給當地帶來知名度、稅收和就業。但這些魯莽之舉與中央政府旨在讓經濟更多依賴服務業和消費來拉動的努力背道而馳。
文章稱,中央政府必須為此承擔一定責任。中央要繼續堅持依靠市場規律來管理經濟,而且在去產能問題上釋放的信號并不統一。
文章指出,中國的水泥行業在產能過剩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去年,中國水泥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57%。僅僅2011和2012兩年的中國水泥產量就與美國整個20世紀產出的一樣多。
文章援引中國歐盟商會的一份報告稱,盡管中央政府著力水泥行業去產能,但相關措施僅能降低該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的惡化速度。中國大約四分之一的水泥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只有改變中國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尊重市場規律,才能真正擺脫水泥行業今日的困境。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