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的化石能源補貼不僅占用了財政資源,加劇了環境惡化、公眾健康、以及氣候變化的風險,還削減了對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資。
4月19日,由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全球補貼倡議、能源基金會中國和創綠中心聯合舉辦的“化石能源補貼”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圍繞二十國集團(G20)峰會關注的“化石能源補貼”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了化石能源補貼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國際經驗,以及中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化石能源補貼影響可持續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秘書長劉強在會上指出,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的挑戰。能源組合在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多種補貼互相交叉的局面,并扭曲了能源生產與需求的成本與價格信號。這種扭曲引起對能源的過度消費,導致能源組合無法實現優化,增加了能源安全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成本。
“最優的能源供給網絡應該是經濟上廉價、環境友好、供給系統智慧化并能柔性應對突發性沖擊。”劉強說。
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全球補貼倡議研究員Richard Bridle分析,不同國際機構對化石能源補貼的定義不同,根據其對化石能源界定的補貼開發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和模型。
Richard Bridle表示,國際案例研究與實踐經驗表明,成功實施化石能源補貼改革,需要立足于各國的國情,促成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形成補充和配套政策支持的有利環境。
化石能源改革路線圖漸明
“中國的化石能源補貼改革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家發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升波說。他介紹,2009年G20峰會形成了自愿性的化石能源補貼報告機制,2012年G20峰會提出了建立化石能源補貼同行審議機制。我國的化石能源補貼涉及到社會和經濟的多個層面,需要放在當前的經濟和體制改革的大環境,特別是當前稅制改革的框架下,綜合考慮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制定有效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取消鼓勵浪費的、低效的化石能源補貼,以減少化石能源補貼改革給社會和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茖W制定近期、中期和遠期的化石能源改革的路線圖。
在煤炭總量控制的背景下,取消煤炭不合理補貼成為近年來行業關注的熱點。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介紹,我國需要進一步改革化石能源以及能源的定價機制,特別是煤炭的生產和消費,使價格真實的反映資源、環境、氣候等外部成本,主要的方法是通過制定合理的煤炭資源稅、環境稅和碳稅。當前最迫切的是在制定環境稅相關政策的過程中大幅提高稅率水平。此外,建議取消煤炭環境進口稅,促進煤炭的減量化、高效清潔利用及清潔能源替代。
要遵循市場規律
發改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化石能源補貼改革更多地是從國家之間的外交、貿易角度來說的,目前來說,并沒有嚴肅的討論。“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不斷深化,取消化石能源補貼必須符合市場化的進程,不能冒進。”李俊峰說。
此外,有專家還表示,未來中國化石能源補貼改革應建立和完善產業補貼評價體系,化石能源補貼改革要與宏觀財稅體制改革相結合,化石能源補貼政策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各種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記者了解到,2009年匹茲堡的G20峰會時,各國領導倡議“在中期內合理化并逐步消除鼓勵浪費型消費的無效補貼”,這一承諾在之后的每一次二十國集團峰會上都得到重申。4月22日,《巴黎協定》高級別簽署儀式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世界各國商討通過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和減少碳排放等行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9月將在我國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中國作為主席國將與其他G20成員緊密合作。人們普遍期待為淘汰低效化石能源補貼設定“具體日期”。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