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國家發(fā)改委批復煙臺港30萬噸級原油碼頭工程項目,投資額5.4億元。這也是新年以來,繼發(fā)文鼓勵企業(yè)儲油之后,發(fā)改委二度出手原油布局。
“將服務山東地區(qū)煉油廠”
發(fā)改委表示,該項目位于煙臺港西港區(qū),將新建規(guī)模為30萬噸級原油泊位,以及相應配套設施,設計年通過能力1625萬噸,其中接卸能力1470萬噸、裝船能力155萬噸,泊位長430米。
“相比于我國每年3億噸的進口量,30萬噸規(guī)模不算大,但這個港口建成后,將服務山東地區(qū)的煉油廠,降低原油生產、運輸成本”,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
不只在原油運輸上,自去年油價經歷十三連跌以來,原油儲備也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1月28日,國家發(fā)改委出臺《關于加強原油加工企業(yè)原油庫存運行管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鼓勵企業(yè)儲油。
《指導意見》中指出,建立最低商業(yè)原油庫存制度,所有以原油為原料生產各類石油產品的原油加工企業(yè),均應儲存不低于15天設計日均加工量的原油。國際原油價格超過130美元/桶時,可適當降低庫存量,但不得低于10天設計日均加工量。
此外,《指導意見》中還要求,中央和地方原油加工企業(yè)應于每月10日前,分別向國家發(fā)改委、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報送上月原油采購、加工情況以及月底實際庫存量。
儲量不足倒逼原油基建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原油消費量已經達到5億噸左右,石油在能源結構中占比接近20%,僅次于煤炭。
海關總署數據表明了我國對原油的巨大需求。今年1月,我國進口原油2798萬噸,金額799億元。2014年我國共計進口原油超3億噸。
去年11月,我國首次公布了一部分戰(zhàn)略石油儲備的正式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儲備原油為1243萬噸,約9100萬桶。來自外媒的測算稱,這一數據僅相當于大約9天的消費量,遠低于國際能源署建議的90天進口量。
林伯強表示,在國際油價接連走低,國內需求量大的情況下,國內采取了減少本國原油生產、通過海上儲油、民營儲油等多渠道利用好價格窗口。
“儲油庫、原油碼頭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要推進,不過都需要一到兩年的建設周期,我國現在的儲油庫還遠遠不夠,能不能趕得上價格窗口不好說,長遠來看,原油基礎設施的建設一定要從現在加強。”林伯強稱。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