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不平衡的現狀
當前,全球基礎油行業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現實——停滯不前的潤滑油市場。據克萊恩估算,2013年全球潤滑油需求量約為3920萬噸,同比增長率僅有1%。同樣縮減的還有APIⅠ類基礎油的份額,其所占的全球需求比例已經從70%下降到50%。Ⅰ類基礎油正在越來越多地被Ⅱ類和Ⅲ類基礎油所替代。目前Ⅱ/Ⅱ+類基礎油大約占24%,Ⅲ/Ⅲ+類基礎油和環烷油各占總市場需求的9%和11%。
在市場需求乏力的背景下,隨著供應商采用最新的加氫處理技術積極降低Ⅱ類和Ⅲ類基礎油生產成本,供大于求的情況逐漸在全球擴散。
然而,一切并不能一概而論。與北美洲、歐洲、非洲和中東等地區供大于求,基礎油以出口為主的市場狀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亞太和南美地區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當地基礎油需求遠超過了其國內煉油產能。
在所有類別的基礎油中,Ⅲ類及以上的基礎油區域市場份額分布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III類基礎油將為潤滑油行業提供最佳的生產技術,促進市場分化,并逐漸發展成為全球基礎油供應市場的主流。克萊恩預測,到2020年,全球III類基礎油總需求將達到370萬噸,其中亞太地區III類基礎油將占全球總量的47%。2011年至2020年期間,III類基礎油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3.8%,其中大部分來自亞洲,而亞洲市場的增長速度將遠遠超過歐洲和北美等傳統市場。
亞太地區并非獨領風騷。中東地區絕佳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全球基礎油供需變化中成為了亞洲市場重要的能源供應地,同時也成為全球重要的III類基礎油生產地。中東將成為可與亞太地區并肩的Ⅲ類基礎油供應中心,該地區Ⅲ類基礎油的年復合增長率也有望達到12.4%左右,同時,雖然中東市場比較小,但到2020年它的總需求也將有望達到21.5萬噸。
近期美國及其盟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態度日趨軟化,作為全球石油儲量第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中的第四大產油國,伊朗這一石油巨頭的回歸,不僅將會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更多的震撼,同時,也給當前全球潤滑油市場不景,基礎油供應過剩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增添了新的內容——中東新增的III類基礎油產能,將很有可能改變現有的全球基礎油供需狀態。
不斷變化的市場
III類基礎油強勁需求的背后成因眾多,毫無疑問來自原始設備制造商的大力支持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為了獲得更好的燃油經濟性和響應歐洲及美國地區的尾氣減排目標,原始設備供應商正在不斷改進技術。
經濟全球化推動了市場標準化,并給生產成本帶來了直接影響。對潤滑油生產商來說,III類基礎油必不可少,主要是因為它們顯著的性能優勢,而且隨著新型設備的推廣,它們的性能價值得以進一步提升。
III類基礎油能夠滿足原始設備制造商日常增長的需求,尤其是潤滑油行業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OEM自由品牌專業潤滑油產品日益增多。這將實現供應鏈的優化和降低運營成本,且只有少數供應商可以提供。這也給基礎油供應商帶來壓力,他們需要同時滿足全球及區域潤滑油行業的市場需求。III類基礎油供應商必須參與新型潤滑油的早期研發,這就要求III類基礎油供應商和原始設備供應商建立一個直接的合作關系。這無疑是一個顛覆性的變化。因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II類基礎油供應商與潤滑油生產商、添加劑公司建立合作關系一般都在產品規格確定之后。
III類基礎油供應商的起源地是亞洲,他們已經成功占領了全球III類基礎油市場。中東地區的新產能將對全球的需求和供應進行再平衡。它不僅將滿足美國和歐洲市場的需求,還為亞洲、甚至是非洲的能源升級做好充分的準備。然而,關于III類基礎油市場供過于求的隱憂并未減少,新的產能未來有可能降低產品的價格。
隨著III類基礎油煉廠更加商業化,產能過剩的趨勢將會愈演愈烈;只有潤滑油生產技術升級出現新III類基礎油需求時,才能平衡供過于求的局面。鑒于目前在中東地區沒有新的III類基礎油的需求點,該地區III類基礎油煉廠新增產能的主要戰略目標仍是全球市場。
行業中也出現了新的應對市場現狀的營銷策略,如殼牌在卡塔爾Ras Laffan的煉廠生產GTL(天然氣制油)基礎油。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是石油巨頭的GTL基礎油是否對內、外同時供應,但殼牌對此仍然守口如瓶。
生存于激烈競爭環境
要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基礎油供應商不得不抓好四個主要區域市場,包括亞太地區、歐洲地區、北美地區,以及非洲和中東地區。他們還要與時俱進采取有效的市場策略。首先,在一個多種產能并存的競爭平臺,基礎油供應商必須產能穩定以保持長期發展。其次,全球潤滑油配方合作伙伴將為基礎油供應商帶來專業的技術、共同開發的配方以及獲得轎車機油、重型發動機油或傳動系配方的API、ACEA或JASO相關認證。這就要求基礎油供應商增強基礎油質量,以實現同一規格基礎油在不同市場能夠保持質量一致性。
許多客戶現在需要穩定而靈活的全球供應能力。全球供應的能力降低了基礎油生產的復雜性和重復性工作,并實現更廣泛的覆蓋范圍,以促進技術和差別化營銷水平的提高。除了物流因素之外,III類基礎油配方調配的潤滑油產品性能比I/II類基礎油更高,因此,市場定位應該進行重新調整。
隨著未來天然氣制油、可再生能源及III+類基礎油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III類基礎油技術可能發生改變。不管怎樣,它們仍需符合市場上現有煉廠的標準或要求,而未來前景并不明朗。
中東產能成新變數
說新產能是行業游戲規則的改變者仍為時過早,但這種傾向越來越明顯。然而,在某種程度上,這是美國及其盟國就伊朗核項目達成協議的結果。
在這樣的條件下達成協議,預計將有大量的投資進入伊朗破舊的煉油業,并促使技術快速升級,提高III類基礎油產能。伊朗一直有復興煉油業的計劃,然而,經濟制裁和無法籌集所需資金,使得國內曾經生機勃勃的煉油業風光不再。
這一切當然是要花時間的。對海灣的煉油廠來說,伊朗重回全球基礎油市場意味著新的威脅。如果說目前海灣煉油企業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那么伊朗可以說占據著更加有利的位置。它坐落在歐亞大陸和亞洲西部兩個主要市場之間的十字交叉口,同時還是一個潛在的能源超級大國。這把海灣地區的煉廠推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其中許多煉廠是國有石油公司的子公司。
一方面,當伊朗重返能源市場時,這些煉廠在基礎油市場維持原狀,繼續對波斯灣的這一鄰居虎視眈眈,并能夠與之競爭。另一方面,能夠投資伊朗煉油業前景誘人,這也會對其基礎油業務產生深刻的影響。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伊朗政府能夠克服固有的仇恨,海灣投資者對伊朗煉油業的投資也可以成為核協議的一部分。目前,巴林、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的主要基礎油供應商似乎反對這一建議,而卡塔爾和阿曼則已經和伊朗達成了密切合作關系。
不出意外的話,隨后將有海灣煉油廠陸續公布新的III類基礎油擴能計劃。而且,很有可能是伊朗區域的III類基礎油擴能項目。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