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以來,國際油價已經暴跌40%。
對于油價下跌的原因,普遍有兩個說法,一是因為頁巖石油革命,美國頁巖油開采熱潮使得石油供應過剩;二是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沒能就供應限制達成一致。OPEC在上月舉行的會議中宣布維護日均3000萬桶的產量不變。
但還有一個原因被忽略了,那就是美國的貨幣政策。
如若真如所講兩點原因,倒也不是不對。可以有一點卻值得注意。那就是鐵礦石、黃金、白銀和鉑金的價格,還有蔗糖、棉花和大豆的價格都下跌了。
全球鐵礦石價格跌勢不止,遠期礦最低點已經降至68.5美元/噸,回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價格創5年來的新低;黃金、白銀價格也是一路狂跌接近30%;鉑金價格也連續暴跌出5年新低……
事實上,大部分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 自今年上半年開始就已下跌。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經濟學家杰弗里•弗蘭科爾表示,雖然很多具體行業因素影響了各種大宗商品的價格,但價格下降的范圍如此廣泛——大幅價格波動通常如此——這一事實顯示,宏觀經濟因素正在起作用。
這些商品的價格便因此隨著利率上浮和基礎貨幣的減少而下跌。 這令人想起一個熟悉的歷史模式。1970年代、2002-2004年、2007-2008年的實際利率(根據通脹率調整后的利率)下降伴隨著大宗商品實際價格的上升而發生;美國1980年代的實際利率的陡然上升則導致了美元商品價格暴跌。
弗蘭科爾認為,實際利率影響實際商品價格的渠道有4個。:
第一, 利率的提高使盡早開采大宗商品資源更加有利,降低了可貯藏商品的價格,從而促進了石油泵取、黃金開采和森林采伐的速度。
第二, 高利率也使企業保有庫存的愿望降低。
第三,投資經理以轉出商品合約、買進國庫券回應利率上升。最后,高利息加強本國貨幣,等額國內貨幣可以買到更多國際貿易商品(盡管按外幣計算這些商品的價格沒有下降)。
2014年,美國的利率并未真正上升,所以,這些機制大部分沒有直接發揮作用。不過,投機者現在就以提前思維轉出商品,期待2015年利率上升;其結果就是把明年的價格上漲前移到了當下。
第四個渠道是匯率,其已在發揮作用。美國貨幣收緊的前景與歐洲央行、日本銀行加強貨幣刺激措施的舉動同時存在,導致美元對歐元、日元升值。自今年上半開始,歐元對美元匯率下降了8%,日元對美元匯率則下跌14%。這都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商品的價格按美元計價下降了那么多,按其他貨幣計價卻在上升的原因。
美國在金融危機時,采取QE來刺激本國經濟活動,而當其經濟復蘇時,結束QE,從而坐享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低價為美國經濟帶來的紅利。換句話說,金融危機以來這幾年美國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從世界“吸血”,為美國“補血”。
那么,弗蘭科爾所說的宏觀經濟因素是什么呢?
目前大部分國家還處在低通脹率下。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三公布的數據,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4%,漲幅創五年最低。高盛在上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盡管歐洲經濟增長時而出現一定的改善,但預計2015年通貨緊縮的壓力仍然非常強大。
通縮也的確會使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但一定還有其他問題存在,因為相對于整體物價水平,大宗商品價格處于下跌中。換句話說,大宗商品的實際價格在走低。
目前全球經濟減速,它的確導致對能源、礦物和農產品需求減少。全球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增長從年中開始就已放緩,并下調了GDP(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值。
然而,美國卻是一個主要的例外。美國的經濟擴展似乎越來越明確,此前兩個季度預估的美國年度經濟增長率均超過4%。但美國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得尤其明顯。譬如, 《經濟學人》去年以歐元計價的商品物價指數實際上上升了;只有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指數在下跌——而這一現象吸引了所有人的關注。
我們由此想到了貨幣政策,其作為商品價格決定因素的重要性經常被遺忘。
自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實行了四輪的QE。當美聯儲“印鈔”時,流向商品市場的鈔票推高了商品價格, 而今年10月美聯儲結束量化寬松、來年很可能提高短期利率。同時,美聯儲正在加速收縮資產負債表自8月觸及4.07萬億美元的峰值后,美聯儲的基礎貨幣已經減少了2592億美元。超過一半的資產銷售發生在10月底和11月底之間。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