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中國現代現貨之父”的渤海商品交易所董事長閻東升當選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他領導的渤海商品交易所(下稱渤商所)創建了大宗商品現貨貿易新規則,減少貿易中間環節,為實體企業的銷售、采購、貿易提供轉型升級的新平臺,改變了全球交易所只為投資者服務的歷史。
12月12日晚,有“經濟界奧斯卡”之稱的第十四屆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十位學者和企業家因其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做出的卓越貢獻獲此殊榮,渤商所董事長閻東升名列其中。
閻東升是歷屆僅有的三位70后獲選人之一。他以青年企業家的魄力與創新力,在世界范圍內首次設計出現代現貨交易制度,并在此基礎上組建了全球第一家現貨交易所——渤海商品交易所。
閻東升把渤商所的模式稱為“電商平臺+交易所”。“用互聯網技術提升傳統現貨市場的交易效率,用創新的交易制度提升傳統電商平臺的服務內涵,用立足現貨、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幫助實體企業轉型升級。”閻東升闡釋說。
通過電子交易交收系統,以及市場配套服務體系,渤商所把“現場、現款、現貨”的傳統大宗商品現貨市場,變成電子化、信息化的網上市場。開放的電商平臺幫助企業實現產需對接,減少貿易中間環節,降低產業鏈運營成本。電子交易交收制度降低貿易風險,讓貨物、貨款更安全,有效解決了大宗商品貿易中買賣雙方信用問題、解決了多年來困擾產業發展的三角債問題。互聯網打破了傳統貿易的地域限制,擴大貿易范圍。隨著渤商所跨境業務的開通,境內外的貿易范圍限制也被打破,一個無邊界的“網上全球自貿區”正在建立起來。
通過產品規范化、交易交收制度流程化,渤商所又具備了交易所的功能。產品規范化使得企業生產的商品在渤商所平臺融資融貨成為可能。創新的現貨交易制度把一對一議價變為多對多議價,把生產者定價變為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定價,打通了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隔閡,實現市場信息的無延時全息傳播,打造透明高效的現代化市場。渤商所始終堅持立足現貨,幫助生產者增收、消費者節支、經營者輕松交易做大貿易,為實體經濟各行業的采購、銷售、貿易轉型升級服務。
201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說:“渤商所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閻東升正在改寫世界大宗商品交易的游戲規則。”
經過四年的發展,渤海商品交易所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綜合型現貨商品交易所。截至目前,渤商所已有上市品種67個,涵蓋金屬產品、煤炭能源、石油化工、農林產品四大板塊,日交易額200億元左右,市場配套服務網絡覆蓋全國各大省市自治區。
渤海商品交易所簡介
渤海商品交易所由天津市政府發起并批準設立,籌備歷時三年,2009年9月28日掛牌成立,12月18日開業運營,是天津金融改革創新的重要成果。
首家綜合型現貨商品交易所
渤海商品交易所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全國最大的綜合型現貨商品交易所。截止到2013年11月底,渤商所已有上市品種67個,涵蓋金屬產品、煤炭能源、石油化工、農林產品四大板塊,日交易額200億元左右,授權服務機構近200家,營業部近1000家,市場配套服務網絡覆蓋全國。
首創現代現貨交易制度
渤海商品交易所全球首創BEST現貨交易制度(Bohai Exchange Spot Trading),以現貨即期交易制度、中間倉補充交收制度、延期交收補償制度為支撐,用“電商平臺+交易所”的模式打造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平臺,通過覆蓋全國的市場服務網、資金結算網、倉儲物流網和信息宣傳網,為生產、消費和經營企業的實物貿易提供功能完備的服務保障,成為全國大宗商品的交易中心、結算中心和定價中心。是企業“買貨、賣貨、融資、融貨”的理想平臺。渤商所不斷推出新掛牌商品,為石化、能源、金屬、農林各大領域企業建立新型的銷售和采購渠道,降低貿易成本,實現生產者增收,消費者節支,經營者輕松交易做大貿易。
首個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平臺試點
2013年4月,渤海商品交易所獲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成為全國首個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平臺試點,國際業務開始起步。10月,央行天津分行召開專項工作會議,進一步大力推動渤商所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接下來的四年,渤商所上市品種預計超過200個,境外配套服務網絡將進一步拓展,打通境內外市場,助力實體企業轉型升級。
渤海商品交易所將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堅持標準化、電商化、網絡化方向,建成“覆蓋全球,服務全球”的綜合型現貨交易服務平臺,在大宗商品全球市場形成中國價格,發出中國聲音,發揮中國影響力。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