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牌、美孚等國外潤滑油品牌已經繃緊神經,因為隨著中國品牌的日益強大,中國潤滑油市場不再是10年前進口商品“雄霸天下”的局面。目前,長城潤滑油在國內中高檔潤滑油市場上已占有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一季度,長城潤滑油的高檔油銷量增長近50%。
扎實研發 搶占市場
殼牌、美孚、BP、長城、昆侖這些牌子是用戶對國內潤滑油市場的普遍認知。目前,進口和國產的潤滑油品牌在中國市場勢均力敵,共分天下。
汽車工業始于西方,潤滑油作為汽車的附屬消費品,國內市場最初也被外國巨頭壟斷。上世紀90年代,以殼牌、美孚、BP等為代表的外國品牌進入中國,并長期占領中國潤滑油高端市場。2002年,中國石化整合其潤滑油業務,成立潤滑油分公司,楔入市場,迅速成長。國產品牌的崛起使中國潤滑油生態圈重新洗牌。
據福斯潤滑油研究中心調查,中國是全球潤滑油消費第二大國,僅次于美國,消費量達到470萬噸。“中國石化潤滑油2009年潤滑油脂銷售量比上年增長7%。在去年的市場環境下,這個成績還是可觀的。”中國石化潤滑油分公司副總經理李亮耀說,“成功搶占市場靠的是中國石化強大的研發力量,可以說,長城潤滑油集中了國內70%的潤滑油研發力量。”
長城潤滑油相伴中國航天事業5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合作伙伴。“兩彈一星”、長城系列運載火箭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都使用了長城潤滑油。正是航天技術的提升,成為長城潤滑油發展的內在動力。
“潤滑油市場是買方市場,我們不能強求用戶一定用我們的產品。只能從自身出發,不斷追求高精尖的研發成果,做到讓用戶選擇品質時,首選‘長城’。”李亮耀說。
聯姻車企 打造品牌
汽車是聯系潤滑油廠商和用戶的重要紐帶。數據顯示,目前,長城潤滑油已與國內90%的主流車企建立了合作關系,占據主流車企65%以上的裝車及服務用油份額。
我國汽車服務行業處于汽車廠商主導的時代,4S店是大多車主的選擇。由于整車市場的巨大競爭壓力,汽車廠商必然會鞏固和強化汽車服務這個重要的利潤來源。“對于潤滑油品牌而言,與主流車企開展合作是融入汽車產業鏈、發展汽車后市場的必然選擇。”李亮耀表示。
截至2009年,中國石化相繼與東風日產、奇瑞汽車、中國重汽等多家汽車客戶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其中,東風日產是合資和跨國汽車品牌的代表,奇瑞汽車是自主品牌汽車的代表,中國重汽是商用汽車品牌的代表。
去年6月,中國石化啟動汽車源頭計劃——成立中國石化汽車行業技術合作中心。一年來,借力這一平臺,中國石化與汽車企業共同研究開發潤滑油產品20多項,獲得國內OEM認證37項,國際OEM認證10項,汽車行業相關產品專利17項。
目前,在汽車潤滑油OEM市場,長城潤滑油的占有率達到65%。但是,OEM并不能滿足長城潤滑油的需求。
“OEM是我們大力發展的一塊領域,但不是我們的目標,只是我們宣傳品牌的一個途徑。”李亮耀說,“我們并不希望把客戶鎖定在OEM的系統里。相反,我們希望他們在2~3年后能走出OEM到零售系統里選購長城潤滑油。”
立足國內 走向世界
美國克萊恩咨詢公司在研究報告《動態中國潤滑油市場中的商業機會與挑戰,2006~2011》中表示,在過去5年里,中國的一些經濟數據增速已迎頭趕上美國和一些歐洲國家,并且這種勢頭正在繼續。中國的潤滑油總需求將占世界需求的13%,同時,這種增長在工業上的體現更加明顯。
增長的不僅是國內市場,世界的潤滑油消費量也在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
“我們明確了全球市場‘三步走’戰略。”李亮耀表示,“第一步開拓亞太市場,第二步進行海外生產基地的建設,第三步要形成‘金三角’的全球網絡布局。”
2004年以來,長城潤滑油開始實施海外市場戰略,國際市場銷量快速增長。目前,長城潤滑油已進入東南亞、中東,還有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一季度,海外銷量同比增長101%。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