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期的機動車發動機冷卻液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次針對北京、天津、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重慶、四川、陜西、甘肅等16個省、直轄市60家企業生產的60種機動車發動機冷卻液產品進行質量抽查時,合格產品共44件,占總數的73%,不合格產品共16件,占總是的27%。就這樣一個合格比率來說,連線諸位業內專家,大家均表示這一數據與往年相比,并無太大提升!
中國汽車養護業的高速發展也不過十年內的事情,搜素冷卻液質量抽查不合格的新聞卻可以列出幾十萬的頁面,這讓我們頭皮發麻并且極度沒有安全感。為何冷卻液產品不合格事情被頻頻曝光,卻屢禁不止?黑名單“爆冷”無人重視責歸監管部門執法不力還是市場太亂短期實在無力扭轉?基于市場,基于監管部門,基于消費終端又在進行著怎樣的惡性交織?這個根源應該被探究,更值得每一個從業人員進行理性而深刻的思考,自己將何去何從……
深挖一鍬 追查冷卻液不合格幕后根源
質量不達標技術不是難點 巨額利潤是誘餌
2009年第四季度的機動車發動機冷卻液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中,不合格產品的主要質量問題依然集中在冰點、腐蝕器皿、PH值、泡沫傾向這幾個不合格的項目中。究竟是技術難關難以攻克?還是產品成本的惡意縮減?筆者就此兩個關鍵問題對業內知名養護企業:廣州市標榜汽車用品實業有限公司、英國尼爾森化工中國發展總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潤滑油分公司、江蘇龍蟠石化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進行采訪,雖分屬不同企業,技術、配方都有所不同,但大家均表示,冷卻劑的技術加工門檻并不高不可攀,各項質檢指標不合格多為企業的成本縮減考慮。一方面由于化工原料價格的增長,另一方面更由于巨大的利潤差值吸引,讓很多本具有實力的企業開始敗北價格戰,同流劣質產品行列,同時也吸引了大批生產條件根本不具備或不達標的小作坊或者假冒窩點加入制劣、造假的行列當中去。
據了解,在魚龍混雜的汽車冷卻液市場,不到十元的成本說法被很多人默認。究其原因,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汽車養護用品經銷商說到,過量兌水或者用酒精、甲醛代替或稀釋冷卻液的主要原料“乙二醇”是廠商獲利的主要途徑。而在市面中廣泛的流通的自制冷卻液產品,有的利潤甚至可以高達200%,這同時也造成由于原料沸點、冰點不合格而引起冷卻液沸點、冰點不合格或者腐蝕水箱的主要原因。
在冷卻液質量的國家標準中,基于沸點與冰點的標準為:沸點需在105℃以上,冰點需在-15℃~-25℃(南方)或者-25℃~-50℃(北方)之間。此兩項不達標將會引起水箱因為溫度過高而開鍋,或者冷卻系統中的冷卻液結冰,導致的發動機不正常運作。而對于腐蝕性的考核,據江蘇龍蟠石化有限公司市場部陳經理介紹則主要體現在,冷卻液配比中純水的使用上。因為純水成本較高的緣由,一些廠商就會考慮尋找替代品,但這卻極易使冷卻液和水箱中的其他金屬元素發生化學反應,從而腐蝕金屬部件、老化橡膠件。
冷卻液銷售渠道不一 監管難度大執行力度弱
在冷卻液行業被曝光的黑名單已經寫了長長的幾頁,幾年下來并無好轉的趨勢,相反更伴隨著汽車后市場的繁榮,汽車養護市場的擴大而愈演愈烈,這一現象值得警醒!不同地區的產品交由不同地區的監管部門進行抽查檢驗,不合格產品最終會被查封或者責令下架不能銷售,此舉雖然能夠直接減少部分劣質產品的流通,但是由于汽車養護用品的終端零售商并不規范化,街邊小的維修店、美容店或是部分無良零售店尚處于國家監管部門不能及時、完全監察的范圍,所以讓劣質冷卻液產品死灰復燃,“安身立命”的死角還廣泛存在!
另外,就此問題,業內人士也表示,針對不合格產品進行封查與責令下架,遠遠不能打擊巨額利潤驅使下的制造劣質產品的勢氣。加大執法與懲罰力度已經成為目前很多遭受劣質產品沖擊的廠商熱切的期盼。在一個地區被勒令下架,又再另一個地區悄然入市的現象實在是打擊了很多依然堅守優良品質企業的經營信心!
車主的正確消費觀念匱乏 對冷卻液產品認識不清
不合格冷卻液為何幾經曝光卻依然有很大的生存空間?消費者對冷卻液產品的認知匱乏是其“偽劣產品”滋生的溫床。認為冷卻液可以用水代替,或者不明劣質冷卻液具有腐蝕水箱危害的車主不在少數,也正是這種“用不用兩可,用好用壞沒有太大差別”的思想意識對不合格冷卻液產品的“繁榮”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而在另一方面,除去冷卻液正確消費觀念的麻痹,車主在對優質冷卻液的選購技巧上也同樣存在著盲區。由于冷卻液的終端銷售店面形式多樣且對產品的優劣把控嚴格程度不一,再加之雜牌、劣質產品縱橫,致使消費者在選購時多處于盲從狀態,店員介紹什么就買什么,包裝上宣傳什么就信什么,是目前很多車主購買汽車冷卻液參考標準的真實寫照。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會直接影響產品終端市場的成熟度。顯然目前冷卻液的終端市場并不利于優質冷卻液的生存與發展。如何能夠讓市場的理性回歸,很多商家表示,廠商從根源上斷絕劣質產品的生產是一方面,國家的監管是另一方面,同時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與對產品的認知能力也是亟待提升的重要因素。而從需求與供應來的關系來說,因為消費者對劣質產品大多屬于“被”購買,所以雖然“消費者對劣質產品沒有需求就不會出現劣質品”是一種稍顯理想的狀態,但提升自身素質以防“被”忽悠,也不失為一種目前很好的解決辦法。
結語:
也許,通過對16個省、直轄市的60家企業進行抽查,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冷卻液市場的現狀,樂觀的人可以寬慰的認為現實沒有那么殘酷。但如果是被檢查的只是有廠可循,有品牌可否的企業呢?會有多少藏于民間的小作坊在無證生產或隱于大廠背后的違規操作無法被統計、監管其中呢?想到這里我們就會不安,不安于市場的畸形發展,更不安于劣質產品對車主生命安全的危害!在這里,我們謹期望廠商能夠自律、監管部門能夠加大力度,消費者更該提高自身的養護用車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三方共同作用,還汽車冷卻液也一個規范的市場!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