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潤滑油產業中,兩個“二八現象”格外扎眼:占銷售量20%的高檔潤滑油創造了整個產業80%的利潤,在高檔潤滑油中80%的產品來自進口。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使我國高檔潤滑油生產始終受制于人。
這種“二八現象”局面終于在2009年被打破,由大連化物所與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合作開發的“加氫異構脫蠟生產高檔潤滑油基礎油成套技術”在中石油大慶煉化分公司成功實現工業化應用,至今已實現高收益,穩定運行半年有余。這一潤滑油基礎油生產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也因此獲評2009年度中國石油十大科技創新成果中唯一的煉油技術成果。
潤滑油是石化制品中利潤最高的產品,以其在工業生產中重要而廣泛的應用而被譽為“工業血液”。我國是潤滑油使用大國,年需求量占全亞洲的四成;但我國高檔潤滑油的基礎油生產卻一直處于尷尬境地--雖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可用于生產潤滑油的原油,卻因為沒有好的技術工藝而無法生產出世界上最好的潤滑油。引進國外先進工藝,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出現“水土不服”問題,經濟效益很低。
1999年,由大連化物所田志堅研究員帶領的團隊開始與中石油合作,探索“中國工藝”的高檔潤滑油基礎油生產路線圖。“我們選擇的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加氫異構脫蠟工藝路線。”田志堅說。形象一點兒講,就是找到一個更理想的“篩子”,把最好的潤滑油基礎油最大限度地“篩”出來并且保留最多的“營養”。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反復試驗,科學家們成功開發出若干新型分子篩材料,并取得工業制備技術突破,研制出活性高、重質基礎油收率高的新型異構脫蠟催化劑,獲得9項專利授權。
2009年08月,采用“大連工藝”的中石油大慶煉化分公司20萬噸高壓加氫裝置通過工業運行標定。這標志著中國自主創新的高檔潤滑油基礎油生產工藝產業化應用成功。更讓人興奮的是,工業運行數據顯示,與國際同類先進技術相比,Ⅱ類中質基礎油收率高8%;Ⅲ類重質基礎油收率高20%。此外,自投產以來,裝置始終平穩運行,半年已處理原料油10萬多噸,生產高檔潤滑油基礎油近9萬噸。無論產量還是質量,“大連工藝”都超過了國外技術。中國高檔潤滑油生產受制于人的困境被打破。目前這項“大連工藝”正計劃進軍西北,在新疆等地應用。而最讓田志堅期待的還是:“大連石化是中石油最大的潤滑油基礎油生產基地,我們更盼望著能讓‘大連工藝’服務大連。”(大連日報 記者姜云飛)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