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潤滑脂產量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已超越美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一的潤滑脂生產大國。1985 年,我國潤滑脂產量還只有7.8 萬噸,2010年中國潤滑脂產量達到33.6萬噸。并每年以5% - 6%的年增長率增加,其增長率比普通潤滑油快一倍。而且潤滑脂的產品結構也趨于合理,2009 年我國潤滑脂產量中,鋰基潤滑脂產量最高,達22.9萬噸,占到了潤滑脂總產量的71.1%;復合鋰基潤滑脂產量為4.38萬噸,所占比重為13.61%;脲基潤滑脂產量為1.23萬噸,所占比重為3.82%;近年來,我國潤滑脂行業在大力改進和提高現有產品質量、性能的同時,積極推廣應用高性能復合皂基脂和非皂基脂,尤其是復合鋰基脂、聚脲基脂和生物降解潤滑脂,這將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潤滑脂市場發展的主要方向。不僅如此,潤滑脂的生產規模集約化程度也顯著提高。雖然國內潤滑脂市場仍然是大、中、小企業并存,但是涌現出了一批生產規模為1 萬~7 萬噸/年大型潤滑脂生產企業,構成了中國潤滑脂工業的中堅力量。這些大型企業的產量占到全國潤滑脂總量的60%以上。
但我國的潤滑脂行業發展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最為嚴重的問題是潤滑脂產品質量過低。以潤滑脂消費量與 GDP 總量之比來看,我國單位GDP 潤滑脂消耗量遠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造成這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潤滑脂產品質量標準過低。現行的潤滑脂產品質量標準在制定時照顧了大多數企業的實際水平,而沒有從技術的高標準出發。中國石油學會石油煉制分會潤滑脂專業委員會主任朱廷彬指出,潤滑脂產量大,同時也說明了我國低檔產品較多,機械潤滑效率低下。而市場上“超低價潤滑脂”的出現也說明我國潤滑脂技術標準管理存在不足。
其次,我國潤滑脂產品的試驗方法和質量標準中理化指標多,而性能指標少。比較中美兩國的潤滑脂試驗方法標準,中國的理化試驗項目比例為45%,美國為22%,中國的性能試驗項目比例為55%,而美國高達78%。
另外,產業結構集約化程度還需提高。通過強強聯合,企業兼并重組,逐步淘汰生產設備落后、產品質量低劣、生產規模較小的潤滑脂廠,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大生產經營規模,占有較大市場份額,具有較強技術開發能力的大型潤滑脂生產企業,增強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改變我國潤滑脂行業長期存在的生產廠多而小、散而亂、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狀況。
不僅如此,在潤滑脂的使用環節,也普遍存在如選脂不當、過度加脂和潤滑脂污染/浪費等問題。比如,電動機在裝配線上用普通鈣基脂較多,這種脂的耐高溫性、抗負荷性、剪切穩定性能均較差,生產單位也知道有質量較高的脂可選用,但因其成本高而放棄使用。
要解決這一制約行業發展的難題,必須要從潤滑脂采購企業的觀念入手。如很多潤滑脂生產企業的主要客戶是鋼鐵廠,后者所需的潤滑脂產品以高端產品為主,但采購方在購買產品時問的第一個問題往往是:“你最低多少錢能賣?”只要價格高于對方的預期,一切免談,而不考慮好的潤滑脂給企業帶來的后續成本效益。這個現象在行業中普遍存在,潤滑脂客戶太過于關注產品價格,忽略了優質潤滑脂能為企業帶來的價值。
未來潤滑脂的市場前景依然廣闊,并向著長壽命,低維護的趨勢發展,更高級別的基礎油如3類基礎油及合成基礎油都將應用到潤滑脂的生產中,而高性價比的高滴點潤滑脂和專用脂將成為發展趨勢。基于對中國潤滑脂市場的了解,以及對未來市場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一些大型的潤滑油生產企業已經開始決定加大對高品質潤滑脂的研發力度和市場的投入力度。例如殼牌已經于2010開始在廣東珠海興建殼牌全球最大的潤滑脂工廠,這座工廠將生產用于乘用車和工業軸承潤滑的鋰基脂和高滴點的復合鋰潤滑脂,年產量有望達到四萬噸,將成為殼牌最大的潤滑脂生產設施之一。按照設計,該廠將主要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潤滑脂需求,但未來也可能向其它市場出口。
總之,在一些行業巨擘的引領下,新的生產質量標準亟待樹立,潤滑脂行業的一場重大變革將不可避免。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