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發達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它在經濟發展中也起著重要的支柱作用。汽車工業是綜合性的組裝工業,是高度技術密集型工業,需要諸多科學領域的配合,包括新材料、新設備等等。每一輛汽車都有上千種零部件組成,這就需要大量的更專業的相關配件廠。
我國的汽車工業起步并不算晚,但真正開始發展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直到2000年以后,才進入迅猛發展期。其中2007年銷量水平比2003年翻了一番,中國汽車工業更是已連續九年增幅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這和大力發展國產汽車是分不開的。
所以汽車工業對潤滑的需求也是巨大的。除去日常行駛時,對發動機、變速箱的潤滑外,其他驅動部位,如:開窗、點火、剎車等相應的零部件都需要良好長效的潤滑。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年生產的潤滑脂量,有48%以上都使用在與汽車相關的生產及零件上。
不過我國目前還達不到這么高的使用量。我們本土生產的潤滑油脂更多地是流向與汽車相關的二級市場,像汽配城、維護維修市場。這塊對潤滑產品的要求不高,有些甚至不需要進行相關的檢測,使用的部位也都是相對壽命短、非重要零件。而真正體現汽車工業精髓的地方,仍主要使用進口潤滑油脂。
這和汽車工業傳統及企業資金結構不無關系。以北京現代為例,因有一半資金和主要技術在韓方掌控,所以相關的配件企業也都是從韓國方面引進的。尤其是主要的零部件制造商,無論從工藝技術水平,還是從民族情節上,本土的企業都很難進入。而國內目前較大的車廠,基本上或多或少都有外資背景。加之國外對先進技術的壟斷,我們便很難在主要零部件制造上分一杯羹。
另外,如制動部位,涉及行車安全的。雖說國內有相關的標準,但企業仍更相信約定俗成的使用,往往認為國家標準并不嚴謹。所以在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中,潤滑油仍被KLUBER、DOWCORNING、NYE等進口品牌壟斷。
當然,本土的潤滑生產商也有很大的問題。往往只問業績,而忽視技術沉淀,所以很難和國際品牌抗爭。ARDDECA(www.arddeca.com )品牌是針對特種行業,尤其汽車零配件,研制開發的系列潤滑脂品牌。在以往國內對汽車用脂只限于溫度范圍(-40~120℃)認識基礎上,深入了解每一項零部件的加工工藝內部,找出各個零部件間的細微差別,有針對性地研發裝配潤滑脂。
這是因為之前提到的,一臺汽車的零件有千萬種。雖然整個車是在同一個環境下行駛運動,但每個部件由于功能、位置、自身結構的不同,對潤滑脂的要求亦不相同:在發動機附件的部件需要更高的溫度要求;車輪附件因顛簸易引起微動磨損,所以對潤滑和抗磨要求更高;像起動電機、天窗、車窗、大頭等相應驅動電機,對低溫和壽命要求更高。有些則對抗水、橡膠塑料的相容性有很高的要求。
必要時,還要詳細了解企業的材料及工藝流程。比如,蝸桿的擠壓成型和加工成型,表面上看無大差別,但經過電鏡放大后金屬表面是完全不同的,這對潤滑脂的潤滑性就有不同的要求。同樣的,都是塑料材質的聚甲醛(POM)和尼龍,在抗磨和潤滑性上差別就很大。所以在潤滑產品選用上不僅僅是材料相容問題,許多細節都需注意。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國內零配件企業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造成的。這也造成雖是模仿制造,但同一款潤滑脂并不適用于兩家企業的現象。只不過現在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有限,無法為更高要求的車廠配套,一些方面的缺陷便不會十分明顯。
不過這幾年,隨著比亞迪、奇瑞等國產汽車的飛速發展,國內的汽車設計制造水平越來越高,對相應的零部件及潤滑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規范。以長安汽車為例,就搖窗電機一項,對材質及檢查手段都有詳細的要求。裝配潤滑脂后,對壽命使用、噪音、承載力以及自鎖性能都有明確的量化指標。這對整車、配件企業以及相關的材料、潤滑廠家都是極為利好的消息。
但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國內汽車行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對自主品牌汽車更是如此。一方面是因為缺少附加值高的高檔汽車,另一方面則是在價格戰和材料成本上揚間的矛盾。而其中一部分壓力則不可避免地轉嫁給零部件配套商,這對剛剛想要轉型到技術開發的制造商是不小的打擊,很難再有寬裕的資金來投入研發。
所以面對如此嚴峻的市場環境,ARDDECA公司愿與各大零部件企業一道,為本土汽車配件行業的發展出力。我們渴望和技術性公司合作交流,能為不同要求的部件提供最為完美的潤滑,解決因潤滑導致的產品不合格、不理想等問題。我們將從專業的潤滑角度,分析工藝、材質方面的情況,提出我們的合理建議,已達到和配套廠商,以致汽車品牌的雙贏。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