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出現20年來首次下降(疫情年份除外),日均進口量達1104萬桶,同比下降1.9%。這一數據背后,既映射出全球能源市場的動態變化,也彰顯了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的積極調整。回顧歷史,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軌跡堪稱一部突圍史:1949年全國原油年產量僅7萬噸,對外依存度近60%;大慶油田的發現與1963年石油基本自給宣告,成為關鍵轉折點。此后隨著勝利、遼河等油田相繼投產,中國徹底擺脫"貧油國"標簽。然而改革開放后經濟騰飛帶動原油需求激增,1993年中國恢復原油凈進口國身份,至2023年進口量達5.64億噸峰值,依存度超73%。
2024年的進口量回調,直接反映了國內石油消費需求的疲軟。當年全國原油進口量降至5.53億噸,同比下降1.9%;進口金額3247億美元,降幅3.9%,依存度微降0.7個百分點至72.2%。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出現小幅下降,該年度進口量仍高于過去五年均值3.2%,中國穩居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地位。這一調整既受國內經濟形勢影響,也體現了能源結構優化帶來的積極效應。
在進口來源布局上,中國正加速構建多元化供應體系。2024年俄羅斯以19.6%的占比穩居第一大供應國,沙特、馬來西亞、伊拉克、阿曼分列二至五位。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對華原油出口量同比暴跌46%,中國自北美地區進口量下降15.6%,折射出地緣政治對能源貿易的深刻影響。與此同時,中國從亞太、歐洲地區進口量分別增長13%和2%,中東進口量下降6%,非洲下降7%。這種區域調整既是對地緣政治風險的主動對沖,也是"區域化"能源戰略的深化落地。
展望未來,中國原油進口量將呈現階段性特征。短期看,國內煉油產能預計2026年達峰后逐步淘汰落后產能,疊加經濟增長與能源轉型需求,進口量或現"先升后降"波動。長期而言,隨著新能源占比提升及煉油產能控制政策落地,進口量將逐步穩定在5.1億-5.3億噸區間,依存度或降至70%左右。專家指出,國內原油產量已連續三年超2億噸,國家能源局明確2025年穩產目標,這為能源安全提供堅實支撐。持續強化進口多元化、深化國際合作、加速能源結構轉型,將成為中國應對全球能源變局的關鍵路徑。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