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p召開了《bp世界能源展望(2024年版)》中文報告發布會,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分享了報告的核心觀點,預設了全球能源轉型的兩種情景(當前路徑情景和凈零情景),并提出了推進能源轉型面臨的歷史性挑戰和加快能源轉型的相關措施。
多年來,bp一直堅持每年發布《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和《bp世界能源展望》,一份是能源數據統計報告,一份是能源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其中,《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已發布72年,在全球各類免費能源統計數據中歷史最悠久,目前已拓展為龐大的互聯網數據庫,但2022年bp已將該業務轉手。2011年開始,bp啟動了 《bp世界能源展望》項目,基于《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對未來能源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此外,除了bp,其他國際能源機構、油氣公司、能源咨詢公司也會發布自己的能源預測報告,但在知名度和傳播廣度方面始終稍遜bp一籌。bp的報告緣何如此優秀?怎樣區分這些紛繁的報告?本版將詳述bp報告發展史,在描繪全球能源權威報告“經緯”中探索能源未來。
“當前路徑情景”中一次能源年均變化 “凈零情景”中一次能源年均變化

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增長按地區列示的一次能源

一次能源需求變化按能源類型列示的一次能源

按行業列示的低碳氫需求低碳氫供應量

《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4》:全球能源形勢的五大特點
根據英國能源研究院(EI)與畢馬威、美國咨詢公司科爾尼共同發布的第73期《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23年全球能源形勢呈現了5個特點。
1、全球能源消費創歷史新高,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費及碳排放量均刷新以往紀錄。其中,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創歷史新高,與2022年相比增加2%,達到620艾焦(1艾焦=1018焦耳);全球化石燃料消費量創歷史新高,增加1.5%,為505艾焦(其中煤炭增加1.6%,石油增加2%且首次突破1億桶,天然氣持平)。盡管如此,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占比卻略有下降,為81.5%,略低于去年的82%。能源碳排放增加2%,首次超過400億噸。
2、太陽能和風能推動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再創新高。不包括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13%,達到創紀錄的4748太瓦時。這一增長幾乎全部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占凈新增發電量的74%。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可再生能源占比為8%(不含水電)或15%(含水電)。
3、地緣政治沖突阻礙了歐洲天然氣供需再平衡進程。歐洲天然氣需求繼2022年下降13%后,2023年又下降7%。管道氣在歐盟天然氣進口量中的占比降至15%,LNG進口量連續兩年超過管道氣進口量。
4、主要發達經濟體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趨于見頂。受需求減少和可再生能源增長的推動,歐洲化石燃料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自工業革命以來首次降至70%以下;美國化石燃料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降至80%。
5、增長型經濟體努力遏制化石燃料消費增長,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加速增長。印度能源消費增長主要來自化石燃料,增長了8%,化石燃料消費占能源總消費的89%。印度煤炭用量首次超過歐洲和北美之和。非洲一次能源消費下降0.5%,化石燃料消費占能源總消費的90%,可再生能源發電(不包括水電)僅占發電總量的6%。2023年,中國化石燃料消費增加6%,但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則自2011年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為81.6%。中國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全球新增總量的55%,超過世界其他地區新增的總和。中國人均能源消費量也首次超過歐洲。
能源是人類進步的驅動力,也是生存的基礎。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接近1.5攝氏度,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各大洲都感受到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的影響。2023年,全球能源需求旺盛,化石燃料消費量和能源碳排放量都創歷史新高,但與此同時,風能和太陽能發展迅速,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也創歷史新高,中國的表現尤其受到矚目。應對氣候變化任重而道遠,減少不利影響更是迫在眉睫。新出爐的《年鑒》以詳實的數據反映了全球能源相關的方方面面,也提示了采取措施減緩氣候變暖的迫切性。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