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
國際原油價格走勢基本在
每桶70美元至90美元的區間震蕩
基本呈現
前高后低寬幅震蕩的變化趨勢
與去年同期相比
整體運行區間基本持平
布倫特均價約為83美元/桶
同比上漲4%
WTI均價約為79美元/桶
同比上漲約5%

全球汽油需求或將增長
近期,國際能源署和歐佩克對全球石油供需前景的不同觀點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國際能源署在2024年中期石油市場報告中指出,隨著能源清潔化轉型的推進,以及一些主要經濟體經濟結構的轉變,全球石油需求增長將持續放緩,預計需求量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
與此相反,歐佩克預測全球石油需求在2030年不僅不會達峰,甚至2045年將進一步擴大,強調未來幾十年需對石油行業持續進行投資。
歐佩克秘書長蓋斯表示,盡管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但這些新興領域仍難以取代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結構。他強調,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的發展本身也需要一些石油相關產品,因此它們未來的擴張反而可能增加石油需求。
根據睿咨得能源公司最新發布的《油氣宏觀情景報告》,從中期趨勢來看,全球石油需求仍有望持續增長。由于低碳替代品在經濟上尚不成熟或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運輸和工業領域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因此石油替代的過程將是復雜且漫長的。
而“石油峰值論”的支持者曾提出,效率提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和能源替代將導致石油需求曲線趨于平緩,預測到2030年化石燃料將走向衰落。
與“石油峰值論”的支持者不同,很多國際知名機構和能源專家預測,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或將導致汽油消費增速下滑,但新興經濟體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以及石油替代進程的漫長曲折,將使全球石油消費在中長期內仍有增長空間。未來,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或將支撐油價。

今年下半年國際油價
漲還是跌?
和夏季氣溫一起攀升的還有油價,布倫特原油期貨6月初一度跌破80美元/桶,如今已經重新回到85美元/桶左右。究其原因,夏季需求相對強勁,供應側則在歐佩克+減產背景下處于相對低位,短期內油市或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夏季歷來是駕駛旺季,汽油需求十分強勁,通常會推高油價。
從經濟形勢來看,2024年,全球經濟穩中趨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聯合國分別將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上調至3.2%和2.7%,較年初預測分別上調0.1%和0.3%,緩慢回升的經濟將托底石油需求增長。
從供應側來看,全球石油供應增長將放緩。6月2日,“歐佩克+”會議決定繼續執行之前的減產協議至三季度,在2025年將繼續執行基礎減產和第一輪自愿減產。整體上,“歐佩克+”持續加碼的減產行動在供給側形成主導作用。
此外,地緣政治局勢和夏季颶風也是影響油價走勢的主要因素。目前,地緣沖突仍充滿不確定性。氣象方面,根據美國氣象公司AccuWeather的預測,2024年,大西洋颶風季節將產生25個風暴,遠超歷史平均值(14個),預計將有多達4至6場風暴襲擊美國,增加該地區石油正常生產運營的風險。根據歷史經驗,大颶風發生之時,往往會造成油田和煉廠大面積關停,進而推高油價。
但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對油品終端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雖然短期電動汽車市場出現一些反復,但長期看電動汽車的普及仍是大趨勢。
綜上,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今年下半年國際油價或將難漲也難跌。

國內油價和國際油價
有什么關系呢?
2016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出臺了《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對國內油價升降調整作出規范,按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無論國際油價暴漲還是暴跌,成品油價格都會受到“天花板”和“地板”的限制,上限為每桶130美元(“天花板價”),下限為每桶40美元(“地板價”)。
也就是說,當國際油價高于每桶130美元時,國內汽、柴油價格不提或少提;低于每桶40美元時,國內汽、柴油價格不調整;在每桶40至130美元之間運行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正常調整,該漲就漲、該降就降。
當油價低于每桶40美元調控下限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未調金額不是直接留給企業成為收入,而是全部納入風險準備金。并且根據《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征收管理辦法》規定,全額上繳中央國庫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統籌用于節能減排、提升油品質量、保障石油供應安全,以及應對國際油價大幅波動,實施保障措施的資金來源。
為何設置
“天花板價”與“地板價”?
設定上下限,主要考慮到我國既是石油進口和消費大國,也是石油生產大國,油價過高過低都會帶來不利影響。
?過高,會加大用油行業和消費者負擔,影響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過低,會影響國內原油開采行業正常發展,削弱自給能力,導致對外依存度進一步上升,不利于保障國內能源安全。
另外,過低的油價不利于資源節約使用和治理空氣污染,也不利于能源結構調整和新能源發展。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