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興經濟體日益繁榮和增長的推動下,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增長,2019—2023年,平均每年增長約1%,低于2010—2019年的年平均增長率(約2%)。近年來,對低碳能源的投資增長非常迅速,自2019年以來增長了50%左右,到2023年約達到1.9萬億美元。這些投資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和中國。但是,低碳能源的發展還不足以滿足全球能源總需求的增長,這意味著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繼續增加。化石燃料消費在2023年創下新高,這主要是受到石油消費增加的推動。
能源需求取決于脫碳的步伐
bp首席經濟學家Spencer Dale分析,全球能源轉型正處于“能源補充”階段,在這個階段,消耗了更多的低碳能源和化石燃料。挑戰在于世界將第一次進入“能源替代”階段。在這個階段,低碳能源的增長速度足夠快,使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和碳排放量都會下降。
全球宏觀環境變化和地緣政治沖突事件等凸顯了全球能源系統面臨的巨大挑戰。這些挑戰提醒我們,能源轉型需要考慮能源的安全性和可負擔性。報告認為,對能源三難困境(能源系統的安全性、可負擔性和可持續性)已經討論了很多年,但它們的意義從未像現在這樣重要,成功和持久的能源轉型都需要解決造成能源三難困境的所有因素。
今年的報告通過兩種情景探索能源轉型面臨的挑戰——當前情景和凈零排放情景。在這兩種情景下,2022—2050年,預計全球GDP年均增長2.4%,低于1995—2022年每年近3.5%的水平,這反映了人口增長放緩和人均GDP增長疲軟。即便如此,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仍將增長1倍。
報告指出,新興經濟體的日益繁榮帶動了能源需求的增長,但被能源效率的提高所抵消。預計新興經濟體的能源需求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此后下降,到2050年將比2022年的水平低約10%。中國和發達經濟體的能源消費增長較為溫和,主要由于經濟增長放緩和能源效率提高。在這兩種情景下,中國的能源需求在2025年后達峰;到2050年,在當前情景和凈零排放情景下,預計分別比2022年的水平低15%和35%。報告預計,未來發達經濟體的能源需求將延續下降趨勢,在這兩種情景下下降了20%—40%。
報告預計,在這兩種情景下,全球輕型汽車保有量將從2022年的約15億輛增加到2035年的約20億輛和2050年的25億輛。輕型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幾乎完全是由新興經濟體拉動的。相比之下,發達經濟體的輕型汽車市場基本飽和,輕型汽車的數量穩定在0.7億—0.8億輛左右。與此同時,輕型汽車的電氣化程度越來越高。隨著電池成本的不斷下降和電動汽車制造規模的不斷擴大,電動汽車的成本競爭力不斷提高。電動汽車在全球輕型汽車保有量中的份額將從2022年的不到2%增長到2035年的20%—30%,到2050年將增長到50%—85%。
天然氣需求前景取決于能源轉型的速度
報告指出,天然氣的需求前景受到兩個重要但相反的趨勢的影響:由于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新興經濟體對天然氣的需求不斷增長;而隨著脫碳進程的推進,全球對天然氣的需求將轉向電氣化和低碳燃料。這兩種對立力量的影響取決于能源轉型的速度。
在當前情景下,天然氣需求主要由新興經濟體(不包括中國)拉動;到2050年,這些新興經濟體的天然氣需求量將增長50%以上,超過全球天然氣需求量的整體增長幅度,這主要由電力和工業部門的天然氣消費量增長拉動。
全球天然氣需求的增長也受到中國消費量增加的推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工業和電力部門的天然氣使用量增加而推動的。中國的天然氣需求在2040年后大致趨于穩定,到2050年將比2022年的水平高出約三分之一。
在當前情景下,發達經濟體的天然氣需求在2022—2035年基本保持不變。到2035—2050年,發達經濟體的天然氣消費量預計下降20%以上,這反映出電力、工業和建筑行業向電氣化和低碳能源的明顯轉變。
在凈零排放情景下,發達經濟體向替代能源的轉變發生得更早,力度更大。預計發達經濟體的天然氣需求在2020—2029年達峰,到2050年將比2022年的水平低55%以上。這些需求的下降是由能源效率提高、建筑和輕工業電氣化程度提高以及重工業中其他低碳能源的使用量增加等因素共同推動的。

現代生物能源在難以電氣化和脫碳的行業發揮關鍵作用
報告預計,到2050年,現代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將增加約三分之二。現代生物能源的主要增長來源是固體生物質(如木屑顆粒、森林和農業殘留物)。報告預計,在兩種情景下,現代生物能源的消費量將從2022年的25艾焦增至2050年的40—50艾焦,主要用于工業和電力部門。
在工業生產中,固體生物質被用作煤炭和天然氣的低碳替代品,特別是在水泥和鋼鐵制造行業中。此外,在食品或造紙生產過程中也將使用固體生物質。
在電力部門,固體生物質被用作傳統火力發電的替代品。在新興經濟體中,生物質主要用于產生熱能和電力的新型生物質熱電聯產廠。固體生物質在電力部門的使用可以與CCS相結合,起到二氧化碳去除的作用。到2050年,應用生物質能加碳捕集與封存(BECCS)效果最為明顯,預計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達到10億噸,其中約50%的BECCS技術部署在電力部門。
在交通部門,道路運輸電氣化程度的提高降低了生物燃料的使用。預計2035—2050年,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速將放緩,大部分需求增長來自航空和海上運輸領域。航空和海上運輸領域越來越多地通過氫衍生燃料和生物燃料的組合而脫碳。在航空領域,可持續航空燃料都來自生物燃料。到2035年,可持續航空燃料在航空燃料中占比達5%—10%,到2050年將接近20%。在海上運輸領域,船隊將從石油燃料過渡到低碳替代品。2022—2035年,海上運輸領域的主要燃料包括LNG、生物燃料(生物甲醇和生物柴油)和氫衍生燃料(氨和甲醇)。未來,隨著新船的使用和現有船隊的改造,海上運輸領域的轉型都在加速,氫衍生燃料和生物燃料在海洋能源結構中所占的份額會越來越大。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