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預測報告》的數據,截至2022年1月份,中國煉油能力在9.832億噸/年,同比增長3910萬噸/年,至2022年底,中國煉油能力將可能達到10.11億噸/年。而截至2022年1月份,美國煉油能力在9.07億噸/年,同比減少了3390萬噸/年,至2022年底,美國煉油能力將會繼續呈現下降趨勢。
從這里可以看到,2022年1月,中國煉油能力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煉油國家。這也意味著依托原油為原料的下游產品,如乙烯、丙烯、成品油及其他化工品,中國也較大概率成為了最大生產國。
美國煉油產業總計分為五個區域,其中美國東海岸擁有9座煉油廠,多以單純的煉油產業為主,約占到美國總煉油能力的8%。美國中西部地區,是以中型復雜型煉油結構為主,是美國第二大煉油區域,約占到美國總煉油能力的21.4%。其中不僅包括成品油的生產,還有瀝青、潤滑油型煉廠的存在。墨西哥灣地區是相對復雜型的煉油企業,是美國煉油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是全球最大的煉油中心,占到美國總煉油產能的52%左右。而落基山脈地區,擁有16座煉油廠,為中度復雜型煉油結構,是美國煉油能力最低的地區,約占到美國總煉油能力的3.8%左右。美國西部(含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擁有超過30座煉廠,是復雜型煉油企業結構,包括煉油、烯烴和芳烴的生產,可以加工重質/超重質原油和高硫原油,約占到總煉油規模的14.8%。
據統計,截至2021年中旬,中國煉油產業主要分布在華東地區,約占到中國總煉油能力的41%左右,華東地區擁有超過59家煉油企業,多以山東的地方煉廠為主,是以中型煉油結構為主,其中加工原油為全餾程原油。其次是華北地區,擁有超過15家煉廠,總計煉油能力占到全國總煉廠的19%左右,是以簡單型煉廠為主,多以加工重質和中質原油為主。其三是華南地區,是中國煉油產業集中度最高的地區,擁有超過16家煉廠,其中多以國企規模型煉廠為主,總計煉油能力占到中國總煉能的13%左右,以加工全餾程原油為主,也是中國煉油產業中產品豐富度最高的地區,下游產品眾多。
另外,中國2022年將會新增數套煉油裝置,總計新增煉油能力約2775萬噸/年,可能將中國煉油產業規模推升至超過10億噸/年。代表型的煉油企業為江蘇盛虹16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裝置,和廣東石化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裝置。
近年來,中國煉油產業布局處于白熱化階段,傳統燃料型煉廠面臨國內煉油能力過剩、替代能源迅速發展、高硫石油焦產品受限三大挑戰,轉型發展迫在眉睫,急需尋找更廣的出路。未來,在保持原有煉油結構的基礎上,需要繼續尋找更廣闊的煉油發展之路,其中增加化工原料產出等方向,是目前煉油企業主要考慮的。不過,因為煉油結構的固定性,想通過簡單改造走擴大原料生產和化工產業轉型的道路,目前來看在技術和市場上都會遇到一些問題。
未來全球煉油能力將會繼續增長,其中新增煉油產能將會主要集中在中東和亞太地區,中國是新增煉油產能最大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未來5年內擬在建煉油規模超過1.22億噸,同時也會有眾多中小規模企業被淘汰,如低于350萬噸/年的原油一次加工裝置將會很大概率被淘汰。綜合來看,未來5年內,中國原油新增一次加工能力將會超過1億噸/年。

此外,由于《中國碳達峰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中國在2025年之前,煉油能力規模將會限制在10億噸/年。因此,中國煉油產業未來將會有更多裝置被淘汰,總計煉油能力將會在10億噸/年左右。
中國煉油產業高速發展,可能會面臨以下幾個趨勢:
一是煉油能力快速增長,導致中國成品油市場過剩壓力逐漸增大,成品油出口權限的放開,可能是中國煉油產業未來主要的轉變方向和趨勢,也是中國成品油市場化的先機。
二是煉油企業的“油轉化”僅是開始,地方煉廠、主營企業在積極尋找合適的產業鏈延伸,隨著“油轉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對于基礎原料的消耗規模將會出現爆發式增長。
三是如果油價保持在高位,將會嚴重限制煉油企業的煉油經濟性,從而進一步推進“油轉化”的進程速度。
四是為了實現煉油產業中的短期“碳達峰”目標,煉油企業將會在能耗降低、碳捕集回收、降低碳排放、化工產業鏈轉型和低碳能源利用等方向加大投入,從而實現“碳達峰”短期目標。
五是中國煉油產業依舊“大而不強”。雖然中國在原油加工規模上已經實現了全球最大,但是中國的煉油結構依舊呈現嚴重的結構性矛盾,因技術壁壘導致的“油化”產出比例嚴重不協調。另外,中國煉油企業在經營、定價話語權等方面,較國際市場仍有較大的差距。目前中國煉油產業“大而不強”,依舊無法實現成品油領域的真正“市場化”。
未來全球地緣政治矛盾突出、經濟溫和復蘇,能源價格可能上升,其中低碳烴類能源漲幅可能快于原油及成品油資源,這必然導致煉油產業的經濟性降低。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中國煉油產業需要加快結構性轉變,應對未來更大的沖擊。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