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等因素影響,3月份以來我國汽車出口放緩。海關總署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汽車出口17.1萬輛,同比上漲10.3%,對比前3月57.2%的高增速,明顯放緩。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企業逐步復工復產,產業鏈供應鏈趨于穩定,中國汽車海外市場正逐步恢復正常水平。
多因素致出口放緩
2021年,我國汽車出口突破200萬輛,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出口國。
進入2022年后,我國汽車出口量在1月份創下了單月新高,為23.1萬輛,同比增幅達87.7%。不過,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我國出口汽車20萬輛,同比增長33.6%;4月份出口汽車17.1萬輛,同比增長10.3%,增幅連續兩月縮小。
出口放緩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多點散發,導致產業鏈供應鏈受阻。3月份開始,國內兩個重要汽車生產基地——上海和長春的不少整車廠及零部件廠商減產或停產。
除了生產和物流壓力,國際復雜環境也給汽車出口帶來沖擊。當前,俄烏局勢復雜多變,西方制裁不斷加劇,導致物流遲滯、原材料漲價、零部件斷供等諸多問題,已對國內汽車產品出口和產業鏈發展造成沖擊。
新能源優勢依然突出
去年以來,我國汽車出口大增,特別是新能源車出口量價齊升。2021年,我國新能源車出口58.8萬臺,今年出口呈現持續走強態勢。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新能源車出口達17.97萬輛,同比增長278.7%;出口額46.21億美元,同比增長252.9%。
借助電動化、智能化先發優勢,我國新能源汽車走向發達國家要比傳統燃油車順暢許多。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對歐洲的出口增速超過200%,對北美洲的出口增速超過100%。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不僅體現在銷量和服務上,更體現在海外建廠等全球布局上。
保穩提質堅持“走出去”
掌握核心技術為中國汽車“走出去”增添了底氣。在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方面,目前中國車企的驅動電機技術基本與國外水平同步,大部分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電機控制方面也基本掌握了核心零部件的關鍵技術;動力電池方面,中國企業更是走在了前列。
新能源汽車是我國走向汽車產業強國的重大機遇。國內車企要強化供應鏈韌性,提升供應鏈戰略規劃、管理及執行能力;要在現有供應鏈體系中建立有效的風險監測能力,以快速準確評估重大風險對企業銷量及利潤的影響,并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要提高相應的核心能力,包括供應鏈戰略設計、動態集成供應鏈規劃、端到端供應鏈數據透明化及協同、運營模式優化。
汽車“走出去”還要保穩提質。在開放競爭環境下,汽車產業競爭力也會隨之提高。汽車行業要進一步提升品牌美譽度,提高技術和產品附加值,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拓展海外市場過程中,汽車企業要充分把投資和貿易結合起來,利用好國內的外貿政策,尤其是在一些零部件領域,要充分借助我國和一些國家、地區商定的高標準自貿協定的政策支持。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