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因為電動車漲價而把目光投向燃油車的準車主們,如今一邊觀望,一邊不安,寶馬、奔馳、魏漲價會不會只是燃油車大規(guī)模漲價的開始?后續(xù)會不會有更多的燃油車車企卷入這波漲價狂潮?
寶馬、奔馳漲價,最高達12.1萬
據(jù)寶馬官網(wǎng)4月12日消息,隨著芯片問題得到解決,寶馬此前閹割掉自動泊車輔助系統(tǒng)及手機無線Wifi熱點功能的部分車型,如今恢復了這些配置,價格上調(diào)。具體來說,寶馬3系長軸距版價格上漲1600元-1.1萬元,寶馬X3漲價3000元,寶馬X4上漲4000元,寶馬Z4的 M40i運動性能車型價格上漲4000元。此外,由于全球原材料成本上漲,寶馬歐洲全系車型價格也將有3%的上漲,寶馬負責財務和中國事務的董事Nicolas Peter近期表示。
相比寶馬“花錢買配置”的操作,奔馳漲價則更為簡單粗暴,直接聲稱,因物流成本和投入成本劇增,宣布全系車型漲價。
所涉及的車型包括奔馳進口C級、E級、S級、國產(chǎn)E級、奔馳GLC、AMG和邁巴赫部分車型售價均有所上漲,價格漲幅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例如熱銷的國產(chǎn)奔馳E級、國產(chǎn)GLC售價漲幅基本在6000元左右,邁巴赫GLS 600 4MATIC 禮尚版漲了12.1萬元,從298萬漲到了310.1萬。奔馳E級混動取消了贈送智能充電墻盒,雖然沒漲價,也變相削減了成本。這已經(jīng)是奔馳今年來第二次漲價,早在今年1月奔馳已經(jīng)漲價了一次。
不只豪華車,長城汽車旗下魏也表示,受原材料、芯片及核心零部件價格大幅上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自4月15日起,咖啡系瑪奇朵、拿鐵、摩卡等咖啡系部分在售車型價格上調(diào)5000元-1.2萬元。
燃油車漲價將成普遍現(xiàn)象?
這一波原材料上漲、零部件上漲的確給汽車制造商帶來較大的成本壓力。
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受原材料、零部件價格上漲影響,廣汽集團表示其2021年成本增加70億元。寶馬的Nicolas Peter表示,在俄烏沖突的大背景下,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漲,寶馬整體制造成本可能會增加12億美元。就連本田的首席財務管理都表示,今年成本漲幅太大,已無法消化。
關于燃油車漲價,有人擔心說會不會像新能源汽車一樣普遍上調(diào)指導價。對此,有自主品牌人士對媒體表示,“現(xiàn)在造車的成本壓力太大,快要超過我們的消化能力。我們也有漲價的想法,但是具體情況還在商討之中,一般燃油車很少會調(diào)高車型官方售價,所以要慎重。”說白了,有賊心,沒賊膽,畢竟眼下燃油車市場不算景氣,當務之急還是搶奪市場份額。
另外,燃油車采用經(jīng)銷商的模式?jīng)Q定了,相比新能源車的直銷模式,燃油車制造商會通過經(jīng)銷商的返利模式、促銷政策、調(diào)整庫存等方式來調(diào)節(jié)車型價格。
在成本增長的情況下,有些汽車品牌削弱了優(yōu)惠幅度。“其實早在去年5月開始,尤其去年8~12月的促銷下降幅度尤為明顯,減少促銷逐步成為各車企的共同選擇。”乘聯(lián)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就連創(chuàng)造了“加價神話”的漢蘭達,也開始走平價銷售路線。
至于寶馬、奔馳加價,崔東樹表示,奧迪、寶馬、奔馳漲價,是因為其生產(chǎn)小于需求,終端價格相對比較高,成本又出現(xiàn)了上漲,所以漲價是必然的行為,是其供不應求特征的體現(xiàn),并非行業(yè)普遍現(xiàn)象。
相比整體燃油車市場,由于富裕人群受新冠疫情影響較小,消費升級和換購需求旺盛,2021年豪華車市場累計銷量347.2萬輛,同比增長20.7%,遠高于乘用車市場6.5%的增速。
乘聯(lián)會最新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3月豪華品牌產(chǎn)量同比下滑幅度高達31%。其中,3月份奔馳產(chǎn)量為4.4萬輛,寶馬產(chǎn)量為3.1萬輛,奧迪產(chǎn)量為2.8萬輛,大幅低于正常月份水平。
反映到漲價上,高端車型的漲價幅度明顯更加瘋狂,而價位稍低的車型漲價幅度也要更小。那些本來就靠“性價比”吸引消費者、缺乏品牌號召力的汽車品牌,根本學不了。
對消費者影響幾何
豪華車漲價,也絕不意味著這與平價車消費者沒關系。
既然豪華車都難以承受成本上漲壓力,供應鏈的壓力肯定也會向主流合資品牌大眾、豐田、日產(chǎn)、福特、本田,以及吉利、長城、長安這些自主品牌傳遞。尤其是在如今全球通脹高企的情況下,這些汽車制造商要么漲價,要么就尋找便宜的替代方案。
對消費者來說,最淺層的沖擊,就是消費者得多花錢買同品質(zhì)(相對以往)的新車,或者是花表面上差不多的金額,買到品質(zhì)更低的新車。于情于理,這都不是消費者利好,再結(jié)合全球格局大變量、新冠疫情等導致的經(jīng)濟下行,甚至是“雪上加霜”。
2021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100強榜單中,中國僅有8家企業(yè)上榜。日本、美國各有22家,德國有18家,韓國有9家。與其他行業(yè)一樣,在如今汽車行業(yè)劇烈波動時,中國車企也要努力尋找“國產(chǎn)替代”,一方面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會給與上下游零部件企業(yè)較大的成長空間。
結(jié)束語
車企如果單純漲價,勢必讓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意難平,但不漲價,又難以消化高成本。無論是否有車企跟進官宣漲價,汽車產(chǎn)業(yè)鏈、燃油車成本提升已經(jīng)定局,最后由消費者來分攤成本壓力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習慣了物價下行的通道,如今多種因素影響下,早買早享受,晚買不一定有折扣。剛需用戶還是要先下手為強,畢竟啥時候能提車也是個未知數(shù)。
中國潤滑油網(wǎng)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yè)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chuàng)作者,版權(quán)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quán),請留言刪除。歡迎轉(zhuǎn)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