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和能源成本大幅上漲
受歐洲地緣政治局勢影響,全球供應鏈問題加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金融壓力增加,全球許多分析機構都下調了2022年的經濟預測。其中,埃信華邁將其對2022年全球GDP增長的預測下調了1%以上,對2023年的預測下調了約0.5%。該機構認為,全球石化產品需求很可能達不到去年年底作出的預測,而成本方面則會因原油等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而上漲,最終盈利受到擠壓。
埃信華邁表示,由于原油走勢,石腦油和液化石油氣等與石化生產基礎原料的成本將會上升。國際原油在今年初就表現強勁,布倫特原油價格從1月4日的78.99美元/桶上漲到2月23日的100.485美元/桶,進而在沖突升級后上升到3月8日的137.64美元/桶。隨后,由于各種因素交織,國際原油市場陷入暴漲暴跌。3月15日,布倫特原油價格已跌至107.955美元/桶;3月25日,布倫特原油價格又回升至120.65美元/桶。隨著全球多國釋放儲備原油,4月6日的布倫特原油價格又降至101.07美元/桶。不過,這仍然高于年初的數據,且遠高于年初各分析機構的預測。
埃信華邁表示,由于俄羅斯重要石油供應國的地位以及西方制裁對貿易的潛在影響,原油價格前景仍充滿不確定性。埃信華邁能源分析師稱,俄羅斯正常情況下出口約750萬桶/日的原油和成品油,其中一半通過管道,一半通過船舶。如果這些出口完全停止,油價可能會在短期內飆升至200美元/桶,在2022年剩余時間內超過190美元/桶,并在2023年緩慢下降至130美元/桶。他們表示,如果出口的減少相當有限,油價可能會漲至120美元/桶,然后回落至80美元/桶,在2023年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將保持在這一水平。分析師們還預測了一種中間情景,即短期內俄羅斯原油和成品油出口量下降略低于50%,6個月后上升至75%。在這種情況下,原油價格可能會飆升至160美元/桶,但到2022年底將回落至110美元/桶左右,并在2023年穩定在105美元/桶左右。在預測的任何情況下,石化生產商都將面臨原料和能源成本上升。
歐洲化工業擔憂供應安全
目前,由于目前的一系列地緣政治沖突集中在歐洲,歐洲化企對于能源安全問題十分擔憂。
在近期于美國得克薩斯州休斯敦舉辦的世界石化大會上,英力士集團董事湯姆·克羅蒂表示,俄烏沖突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俄經濟制裁已對整個歐洲化工行業能源價格和能源安全方面帶來了“巨大挑戰”。克羅蒂表示,俄烏沖突對歐洲化學品行業不產生直接影響,但不斷攀升油氣成本和供應安全將造成顯著影響。
克羅蒂表示:“歐洲化學工業向俄羅斯出口約6%的化學品,而從俄羅斯進口約7%的原材料。因此,對俄制裁對化學工業影響非常低,且對英力士幾乎沒什么影響。但是,制裁對能源價格和能源安全的影響巨大,正影響著歐洲的每個人,而且是巨大挑戰。”
克羅蒂表示,歐洲化學品公司越靠近東部,其形勢就越具有挑戰性。因此,德國企業受影響更大,而英法企業的供應安全前景較好。克羅蒂表示,英力士現在執行著從北美裝運乙烷的合同,用于其歐洲和亞洲石化生產業務。此外,英力士還經營著北海約10%的天然氣供應。“所以我們的問題不是供應安全,而是供應價格,而現在我們歐洲業務原料成本價格高得離譜。”克羅蒂說。
加拿大諾瓦化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路易斯·塞拉也表示,高油價對歐洲裂解運營的影響更大,因為歐洲與北美相比更多使用石腦油作原料。他表示,諾瓦化學在北美幾乎使用任何液體原料,尤其是乙烷,所以這種差異對北美地區所有使用氣體原料的裂解運營商有更大的優勢。
埃信華邁的報告也顯示,歐洲20%的蒸汽裂解產能面臨著原料供應減少的風險。此外,該地區的天然氣也嚴重依賴俄羅斯。埃信華邁稱:“天然氣價格的大幅上漲增加了歐洲公用事業成本,導致大多數企業在3月的第二周陷入虧損。”
埃信華邁還表示,歐洲供應安全問題已經引發了歐洲和亞洲生產商相對于北美中東生產商的競爭劣勢。報告指出:“歐洲和亞洲一體化聚烯烴生產商都出現了虧損,生產商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一方面成本上漲,一方面又無法向消費端轉嫁成本。”亞洲烯烴、芳烴等產品的市場也正在受到歐洲地緣政治沖突的嚴重影響。埃信華邁表示,石腦油和液化石油氣價格的上漲凸顯了全球烯烴市場地域和技術差異。北美和中東以乙烷為原料的生產商的成本優勢已經擴大到2010~2014年的水平。
石化業盈利前景仍然樂觀
盡管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化學品需求增長進一步加劇本已緊張的供應鏈,使得市場出現波動,但化工行業盈利仍優于預期。同樣在休斯敦的世界石化大會上,標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公司燃料、化學品和資源解決方案高級副總裁馬克·埃拉莫表示:“事實證明,化學品需求增長非常有彈性。經過2020年需求衰退后,全球化學品需求呈現積極增長,而且現在還在繼續增長。”埃拉莫表示,就基礎化學品和特化品需求而言,以中國為首的全球市場仍然有旺盛需求。因此,化工行業盈利可能會持續維持較高水平。
埃信華邁數據顯示,中國約占2021年全球基礎化學品需求的40%,其中基礎化學品的生產能力占34%。就特種化學品而言,按美元購買量計算,中國大陸占全球需求的26%,使其成為最大的特種化學品市場。針對中國市場,埃拉莫還指出,外界擔憂的中國國內的產能擴張并非無序擴張,中國的雙控政策及“十四五”規劃對此前供應能力擴張產生了制約,這將放緩其凈新增產能增長。就資本支出而言,中國投資成本仍然相對較低,具有很大優勢。中國市場仍會對全球石化市場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不過,埃拉莫也承認,目前石化業挑戰巨大。他認為,首要問題在于經濟可能放緩。近期和長期的挑戰包括更廣泛的大宗商品價格沖擊、潛在的化學品需求破壞、進一步的供應鏈中斷、不斷演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塑料廢物問題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尤其是全球化企正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但這是有代價的,會推高石化企業的運營成本。此外,剛剛通過的終止塑料污染決議也標志著塑料行業面臨的可持續性和循環性壓力急劇增加。他認為,目前因循守舊的生產模式無法實現減少塑料使用并實現循環經濟的愿景。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