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殼牌集團執行副總裁、殼牌中國集團主席三個月,黃志昌的使命感變得強烈。殼牌是全球大型跨國油氣生產商之一。在擔任這一職務之前,黃志昌在殼牌已經有27年的工作經歷,曾經在多個業務板塊切換,涉及航油、潤滑油、瀝青與硫磺,也曾從事新業務開發、加油站業務以及貿易等方面的工作。
全球共商碳中和的語境下,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更加緊迫,公眾對此的期許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事情不再是“說說而已”,而是要“來真的”了。過程中,能源企業站在能源轉型的最前沿,責無旁貸。
但要怎樣去做?11月12日下午,黃志昌在接受經濟觀察網等記者采訪時說,這也是他近三個月來反反復復在思索的問題,需要定目標,這些目標要從思路與摸索中被確定。
在采訪過程中,一個被反復強調的概念是“生態圈”的構建。這也是他對殼牌在今年2月提出的“賦能進步”戰略的理解與注腳。這一戰略涉及殼牌短期、中期、遠期減排目標,涵蓋范疇一至三:以2016年的碳排放強度為基準,計劃到2023年降低6%—8%;2035年要降低45%;2050年直接降低100%。
10月底,殼牌在發布三季度業績報告時又對上述目標做出補充,針對殼牌自身的范疇一和范疇二的排放,以2016年為基準年,到2030年絕對減排目標為50%。
“賦能進步”的后半句是“共創凈零未來”,黃志昌說,實現這個目標,光是一個人有熱情是不夠的,企業需要在有盈利的環境下繼續往前走,要摸出一個經營模式。這不單單是一個人、一個企業的事情,需要全社會一起同步走,供應、需求和基礎建設都需要全方位的改變。
要跟社會同步,就需要找到合適的盈利的模式,也一定要把范疇三的排放考慮在內,這或許是跟社會同步的方式,是讓全產業鏈或是消費者為綠色溢價買單的途徑,也是一家企業著眼長遠的打算。據統計,殼牌的碳排放總量在2018年已經達到17億噸的峰值,其中范疇三的排放占比超過90%。
黃志昌說,要達到企業自身和供應鏈碳中和,一定要從客戶出發,要知道客戶到底需要什么,不單是今天需要什么,還包括未來的需求。在同步應對這些需求的時候,共同達到減排的目標,將生態圈構建起來。
但這個生態圈會很復雜,不僅跨行業,還要跨區域,殼牌需要在其中找定位。面對這一問題,黃志昌說,構建生態圈的確復雜不易,但這是全行業面向未來的趨勢,殼牌的定位是要在生態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能源、產品、服務以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更重要的是是低碳、領先的供應商。過程中需要摒棄“直線思維”,未來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利互惠,雙贏甚至多贏”。
每個行業不同的脫碳手段不一,但黃志昌認為,大體的思路是一致的:提升能源效率;用低碳的方式提供能源(新能源/目前經過低碳化處理的化石能源);對于減無可減的情景,可以考慮CCUS或是碳匯進行抵消。
從資金分配上看,目前殼牌每年在在傳統上游業務(石油、天然氣)投資約80億美元;未來增長型業務(市場營銷和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投資50-60億美元;在轉型支撐業務投資80-90億美元,其中天然氣一體化約40億美元;化工和化工產品業務40-50億美元。
品牌價值、客戶基礎和技術手段,這在黃志昌看來是諸多變化中穩定不變的三個重要因素,也是參與構建生態圈并完成業務轉型的基礎。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