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全國碳市場正式上線運行一個完整交易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上線以來,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延續漲勢,實現‘六連陽’,CEA價格逐步攀升,市場交易量總體穩定,整體表現符合市場預期。發電行業首批納入,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旗下超過30家單位電力業務納入。下一步,全國碳市場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這將給石油石化企業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
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發電行業成為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我國碳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
2011年以來,我國已在8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覆蓋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2017年我國曾計劃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但受限于國內外環境,直到2020年12月,生態環境部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公布了包括2225家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在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2021年6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納入了國務院2021年立法工作,將為規范市場運行建立法規保障。全國碳交易市場將成為落實我國“雙碳”戰略目標的重要措施,也是應對歐盟即將推出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的對沖手段。
碳市場對石油石化行業的機遇和挑戰
石油石化行業碳排放壓力很大。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會逐步成為強制減排約束型市場,將給我國的石油石化企業生產運營帶來新的壓力。首先,石化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已有時間表,部分企業可能因配額不足而購買,進一步增加成本壓力,在行業日趨嚴峻的競爭格局下,落后企業甚至會因此被淘汰。7月啟動的全國碳交易市場,石油石化行業的自備電廠首先被納入;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部署,石化行業有可能在2022-2023年被納入全國碳市場。
生態環境部已經委托石化聯合會開展石化和化工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相關工作,包括碳配額分配方案制定和更新,運行測試,監測、報告和核查體系(MRV)相關研究等。石化行業最有可能采用基準值法作為交易基礎,如果某個企業單位產品碳排放低于基準值,可以通過碳市場出售碳排放配額獲得更多利益,反之需要購買碳排放配額用于履約,將給單位產品能耗高、排放高的企業帶來重大考驗。其次,碳價格將對石油石化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產生深遠影響。多數國內外機構預測我國碳價將逐步上漲,因此企業必須加大技改投資力度,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努力使其單位產品碳排放低于排放基準線,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取得先機。同時,石油石化企業需在重大項目的投資決策、并購收購等過程中考慮碳成本因素,降低經營風險。
碳市場也將為石油石化企業帶來發展機遇
一是,碳價將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可以直接鼓勵低碳能源消費和低碳技術創新,天然氣、新能源、CCUS等低碳業務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石油石化企業可以將外部壓力轉為內部動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二是,碳資產運營可能形成新的業務,帶來新的效益。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過程中,石化行業一直是參與的主力軍,以廣東省碳交易試點為例,廣州石化、茂名石化、中海惠州煉化、湛江東興石化等骨干煉化和化工企業幾乎全部參與試點,積累了一定的碳交易經驗。
此外,以三大石油公司為代表的企業也成立了相應機構和團隊,在碳交易、碳資產管理、碳減排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通過統籌相關資源、合理安排交易策略等專業化手段,可以為企業帶來額外收益。
國際石油公司資產管理
bp、殼牌等國際石油公司較早地認識到碳定價的重要性并支持和參與碳定價機制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
bp于2000年1月建立了內部碳交易體系,覆蓋了其在全球100多個國家的資產,涵蓋勘探、煉化、化工,油氣和電力生產等多種業務類型。在此基礎上,bp加入了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州等地的碳排放交易體系。bp設立了全球碳排放交易部門,分布于倫敦、新加坡和休斯敦,滿足集團內履約企業的全球范圍交易需求,對碳資產進行集中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合規成本并帶來新的業務收入。bp還以40美元/噸的碳成本對新建項目進行壓力測試,管理碳價上漲帶來的投資風險。
殼牌公司公開支持并積極參與碳市場,是第一家在歐盟碳市場進行交易的公司。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編制溫室氣體排放年度清單,開展內部報告以及第三方驗證,為制定碳市場信息披露規則提供了經驗。2001年成立了碳交易公司,集中管理集團企業的碳排放履約。為了使投資組合更適應潛在的新氣候變化政策,殼牌采用碳價格曲線評估所有新開發油氣項目,CO2內部評估價格定為40美元/噸,制定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管理計劃。
殼牌公司還采取了適應碳市場的多種措施,例如:與政策制定者廣泛交流并參與政策設計;實施能源效率計劃,通過售出額外配額增加收入;在碳市場中作為專家和領導者為其他公司提供服務;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建立廣泛的聯盟以支持特定政策立場。
作為油氣行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組織,由12家國際石油公司組成的油氣行業氣候倡議組織(OGCI)也支持碳定價機制。今年2月,OGCI發布了相關立場文件,主要內容包括:支持明確的基于市場的機制,例如碳稅或碳排放交易計劃,以提供透明、有針對性和技術中立的溫室氣體減排途徑;在碳價格不可能、不可行或無效的情況下,OGCI支持隱性碳估值機制,例如具有成本意識的績效標準,或財政激勵措施,如對新興技術的稅收抵免和補貼。OGCI還支持其他相關碳定價機制,通過透明和技術中立的方式,以最低社會成本實現最大限度減排,并激勵低碳技術創新和開發.
對我國石油石化企業的建議
全國碳市場的正式運行意味著碳價應成為我國石油石化企業中長期業務規劃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是深刻把握碳資產管理的意義。開展碳資產管理,不僅能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而且還能減少企業運營成本并增加盈利。在低碳時代,企業必須實現低碳化,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更大收益。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工具、產品以及手段最小化管理風險,發現機會、提升碳資產價值,是碳資產管理的最終目的。隨著碳資產概念的不斷深入,在企業中必然會形成新一輪的優勝劣汰,具備低碳優勢的企業將逐步勝出。
二是建立建設項目碳成本決策機制。石油石化企業應參照國內外相關經驗和碳市場運行狀況,研究設定適合企業投資管理的碳成本水平,將碳成本納入新改擴項目、股權投資、并購收購項目等投資決策過程,同時對現有資產開展碳價壓力測試。
三是在全國碳交易市場暫時還未覆蓋的業務領域,例如油氣生產領域,大型企業集團可以考慮發展內部碳交易體系,涵蓋甲烷等特征溫室氣體,鼓勵內部企業自愿采取碳減排行為,并獲得相應收益,從而形成低碳發展良好氛圍,適應未來發展趨勢。
四是大型企業集團應研究成立碳資產管理公司,推進專業管理、集中履約。碳資產公司的具體職責包括:決定所有內部控排企業的履約交易策略;外部市場的唯一出口,所有內部企業須通過碳資產公司對外交易;承擔與外部市場交易風險,包括信用風險、合同風險、交易對手風險等;全球化運作,協調全球所有碳市場的交易活動。
五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石油石化企業應完善碳排放數據統計體系,提升數據質量。加強企業專職碳核算、碳交易隊伍建設,為全面參與全國碳市場積累人才。推動建立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包括核算制度、交易制度、核證減排量管理等內容。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