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六標準的穩步推進、燃油車停售時間表出爐,新能源汽車興起成為大勢所趨。緊跟其后的以發動機油為核心的潤滑油產品市場需求逐漸下滑,引發了傳統石化企業的普遍焦慮。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究竟會對傳統石化企業有何影響?傳統石化企業又應該如何應對新能源汽車浪潮。
轉危為機,是所有傳統石化企業的必修課
有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2019年產銷規模突破120萬輛,年復合增速達64.8%,連續五年位居世界第一,在市場滲透率上達到4.7%,遠高于歐盟、日本,保有量達到419萬輛,占全球54.5%。新能源汽車的興起,成為無可動搖的趨勢。新能源汽車對潤滑油需求的影響需要辯證看待,與其叫做“危機”,不如叫做“沖擊”。一方面,當新能源汽車成為趨勢,世界各國陸續停售燃油車,必然會對以發動機油為主體的潤滑油市場需求造成沖擊。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其中的電動汽車,直接削減了對發動機油的需求。而換油頻次高、需求量大的發動機油,是潤滑油市場中的核心品類。有不少傳統石化企業甚至只生產發動機油。
不僅如此,發動機油之外的其他油品同樣受到沖擊。驅動新能源汽車趨勢的環保力量,必然對新一代的潤滑油有更高的環保指標要求,未來的潤滑油品必將順應綠色、高效、長換油周期的潮流趨勢發展。傳統石化企業的日子不再像過去那么好過,必須準備迎接一場極高技術含量的精細化競爭,唯有注重節能環保、高效率、高性能的企業,方能在全新市場格局中求得生存。
另一方面,真正的拐點到來仍需時間。傳統燃油車并不會一夜之間消失,市場也不會一夜之間滑坡。客觀上講,從現在起到燃油車停售,再到燃油車被完全取代,這是有一個緩沖期的,傳統石化企業依然有時間去創新去進化。回到潤滑油產品來看,雖然新能源汽車種類很多,并非只有純電動汽車。而即使是純電動汽車,除發動機之外,變速箱、連接件、減震器、冷卻系統、制動系統等其他部位同樣需要專業潤滑油。新能源汽車絕不會帶來滅頂之災,行業無須因此杞人憂天。
與此同時,世界上并不只有汽車使用潤滑油。除了車用潤滑油市場,其他潤滑油市場,比如工業用油,便值得高度關注。我們國家是全球制造大國,也將是未來的世界制造強國,工廠工業各個領域對潤滑油的需求仍將正向成長。據我了解,有的行業頭部品牌在工業油領域依然保持兩位數增長,證明這個領域內依然有許多機會。
顯而易見,新能源汽車給傳統石化企業帶來的,更像是一次轉機,是一次為未來數十年發展思考、謀劃、創新、探路的關鍵抉擇機會。如果還不走出“舒適區”,走出原來的邏輯和軌跡,將很難在行業中持續創造價值。所有的傳統石化企業都需要給自己來一堂“轉危為機”的必修課。
適者生存,傳統石化企業率先進化者才有生機
然而,改變從來都不容易。在“互聯網+”、“創新”大行其道的今天,許多傳統石化企業同行或許依然困在供應鏈、生產出貨、渠道鋪貨、找客賣貨的“傳統思維”里。畢竟和這些打了幾十年交道,甚至取得了很不錯的成績,讓人難以決斷割舍。但挑戰來臨,大刀闊斧的行動才有更多生機,才能從多達上萬的國內潤滑油廠家中脫穎而出。
拋開固有的偏見,不禁要問,如果沒有人規定傳統石化企業只能靠賣油、賣貨為生,那么創新的產品、服務、經營思維、商業模式真的讓傳統石化企業遙不可及、一籌莫展嗎?過去的“增量市場”早已變成了今日的“存量市場”。而存量市場的競爭將不再局限于“新增用戶量”的挖掘,而蔓延至細分市場、個性化市場產品的開發上。整體而言,存量市場的競爭,已不再是產品或品牌的單一競爭,而是車企從技術、產品、品牌、用戶需求乃至渠道等一系列綜合體系能力的競爭。
既然靠發動機油包打天下的時代結束了,除機油之外的附屬油品、以及除車用油之外的其他用油,重要性大增。一是產品線必須夠全,冷卻液、添加劑、齒輪油、潤滑脂,這些產品都需要顧及;除了車用油,工業用油、機械用油、船用油、鐵路用油等,都是可以拓展業務的方向。同時,各個產品都要有過硬品質,因為品質穩定是根基。二是產品技術含量必須高,在環保與能效指標上應當有足夠強大的競爭力。面對追求環保與能效的全球浪潮,沒有強大的技術力量做支撐,根本無法立足。傳統石化企業需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科技力量,并拿出一系列在環保與能效上指標過硬的產品。
既然靠頂尖產品橫掃天下的時代已經終結,就必須解放“經營思維”。在消費多元化的今天,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營思維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超越一心賣貨的思維,掌握獲客留客的高招,“引流”是其中的關鍵。一定要抓住產品之外的服務作為重要抓手,無論是產品服務化,還是服務產品化,都能強化用戶粘性。此外,“跨界”也能為企業打開了很多可能,從零售、電商、各大產業,再到供應鏈上下游各環節,OEM主機廠、經銷商、終端門店等,都可以為傳統石化企業注入新的基因和能量,去改變現有的經營方式。
既然靠產貨銷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對企業商業模式的謀篇布局同樣要緊跟時代步伐。新的信息通路重構了連接,傳統潤滑油企業營銷與終端門店之間的關系,線上線下利益關系,供應鏈上下的協同關系等。與其與供應鏈保持常規合作,不如整合他們打造生態圈,實現更廣范圍內的資源配置,相互賦能共同生存。另外,面對全球環保浪潮,構建更綠色更創新的商業模式,也是非常值得探索且具有廣闊回報前景的選擇。
總而言之,面對需求下滑的沖擊,傳統石化企業需要在產品線、產品技術含量,產品環保性能、經營思維、供應鏈整合、商業模式等各個環節進行突破性創新。
從看客到主角,傳統石化企業在商業創新上大有可為
縱觀IBM、通用電氣、國內海爾、蘇寧等傳統產業名企,無不經歷過自我革新與進化。結合對它們的觀察,在此提出個人對于傳統石化企業進行商業創新的幾點深入思考:
在戰略定位與產品線上,可嘗試從“產品提供者”轉變為“場景化解決方案的提供者”,一如為“認知商業解決方案的提供者”IBM。針對不同用戶設計特定行業、工況、場景解決方案,以滿足他們對各方面尤其是環保能耗的高要求,這是真正具有用戶視角的舉措,也能為用戶創造更高的價值。
在應對精細化競爭、產品技術指標上,可嘗試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科技驅動力,配置頂尖的專家、研究人員與實驗室,以領先的科學理念為指導,探索前沿科技,源源不斷地在高性能、高能效、環保的產品上推陳出新,作為企業構建“全場景產品線”的堅實后盾。在引流與跨界上,可嘗試通過“產品+服務”深度融合,打造強而有力的用戶抓手,增強用戶粘性與門店盈利,有效解決引流問題;更可以通過跨界創新,打造汽后市場的渠道品牌,通過柔性供應鏈賦能渠道品牌發展;還可以注入“新零售”的基因,引入物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等科技元素,全面嘗試改造傳統石化企業的一線銷售方式。
在商業模式上,可考慮打造“供應鏈生態圈”尋求突破和進展,從金融、物流、智能科技等各大角度切入與各個圈層的合作伙伴進行深度合作與整合,構建以本企業為核心主導,同時令合作各方共贏的生態系統,實現突破性增長。
敢于打破,才能以“自身之變”應“行業之變”。在新能源汽車現在以及將來的沖擊之下,傳統石化企業,應該持續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可以想見,當越來越多的傳統石化企業,未雨綢繆、提前布局,高舉創新的發展戰略,與時俱進,將帶動整個中國后汽車市場活躍起來,共同助推整個產業向上發展。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思考,希望與更多業界同仁相互交流啟發。
中國潤滑油網致力于好文分享與行業交流,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感恩原創作者,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權,請留言刪除。歡迎轉載分享。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