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北京市打響了取消地補的第一槍,率先發文取消對購買新能源汽車給予的地方補貼。
北京市科委、市經信局等五部門宣布,對《北京市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管理辦法》進行調整:即日起,取消對純電動汽車的市級財政補助。燃料電池汽車按照中央與地方1:0.5比例安排市級財政補助。如中央政策調整,北京市相應政策按照中央政策另行制定。

取消對純電動汽車的市級財政補助

自6月26日起,取消對純電動汽車的市級財政補助。燃料電池汽車按照中央與地方1:0.5比例安排市級財政補助。如中央政策調整,本市相應政策按照中央政策另行制定。
通知自2019年6月26日起執行,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關于調整完善北京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助政策的通知》自2019年6月26日起廢止。
北京市科委在解讀文件中指出,2019年3月26日,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要求地方應完善政策,2019年3月26日至2019年6月25日過渡期后不再對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公交車和燃料電池汽車除外)給予購置補貼,轉為用于支持充電(加氫)基礎設施“短板”建設和配套運營服務等方面。如地方繼續給予購置補貼的,中央將對相關財政補貼作相應扣減。
車企選擇自己扛
如何定價是新能源車企面臨的最大難題。如果完全與補貼同步,無疑將大幅提升終端市場價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將會敗下陣來;如果要維持價格不變,車企和經銷商又必須自掏腰包,勢必將影響到企業利潤。
事實上,根據目前車企的表態,新能源汽車終端銷售價格并未出現普遍上漲的情況,一些車企選擇咬緊牙自己扛。
從某個角度看,這其實仍然是財政補貼政策的延續,只是出錢的不再是政府,得到補貼的依然是新能源汽車企業而已。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面對補貼明顯退坡的環境和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車企可以通過降低電池成本、增加供應商、改變弱勢地位等方式實現降本增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