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基礎油價格指數自4月份開始震蕩下跌,9月份開始跌幅加劇。截至12月16日收盤,基礎油價格指數收于951.26點,較年初下跌171.97點或15.31%,同比下跌165.58點或14.83%。
基礎油價格的下跌基本是跟隨原油而來的,原油從6月份開始下跌,考慮到原油期貨與現貨存在滯后性,并不是立即影響到上游生產原料成本。市場需求疲軟已成頑疾,2014年以來“旺季不旺、淡季更淡”也是持續打壓成交積極性,因此原油的降價成為引導價格的主要方向。
除價格大幅下跌這一顯著特征之外,與2013年相比,價格走勢完全相反,淡旺季對價格的影響幾近消失,2014年注定是基礎油市場不尋常的一年。目前市場利空因素仍偏重,利好因素可遇而不可求。
利空因素
一、原油6月下旬開始下跌,跌勢一發不可收拾,WTI、布倫特原油期貨屢屢打破五年來新低。歐佩克不減產、相關機構一再下調未來需求預測,原油市場供過于求狀況不樂觀,將作為主要因素干擾油價走勢。短期來看,國際油價仍未觸底,將持續作為利空因素打壓基礎油市場積極性,業者擔憂心態持續不散,上游內外交困,下游采購疲軟。
二、國內經濟增速緩慢,12月份匯豐制造業PMI初值49.5,跌至7個月低位。經濟環境的不景氣是基礎油市場需求不濟的大背景,基礎油市場屢屢受挫并非一日之功,多數中小型企業在不給力的經濟環境下已自行調節,不乏停工休業者,而剩下的也是艱難度日。
三、市場根源性問題:供大于求。2014年基礎油市場基本全年維持供應過剩的局面,部分上游生產企業已盡量放松其生產力度,然而煉廠開停工也不可隨意執行,多數煉廠在各方壓力下仍低負荷維持生產,產量的減少尚不及需求縮水的幅度快。生產企業無法從根源上解決供應過剩的問題,面臨的便是庫存積壓,導致價格一再下跌。
利好因素
基礎油始終缺乏穩定利好因素支撐,近期消費稅改革再被推上輿論制高點。2014年11月29日與2014年12月13日連續兩次上調潤滑油基礎油消費稅,打破了消費稅征收以來調整最頻繁記錄,兩次累加增加0.4元/升,折合噸價增加450.4元/噸。基礎油消費稅為價內稅,因此上調后上游基礎油生產企業成本增加的部分將累加至銷售價格內,消費稅上漲需要下游用戶來承擔。
本質上來看,消費稅上漲對于價格的回升是直接利好,最次在當前價格跌勢中也能起到抵消、限制作用。消費稅上調后,價格仍延續下跌走勢,跌勢多有放緩。部分進口商難以承受消費稅上調之重,直接上調價位,然而就效果來看,上調價格也不是明智之舉。
下游需求如同一潭死水,難以驚起一絲波瀾。利好因素極為稀有,利空因素重重壓身,預計基礎油市場未來價格大方向仍以向下為主。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