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項目組研究人員在對塔河油田地質樣品進行單體包裹體激光剝蝕分析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承擔實施的中國石化科技開發(fā)項目“油氣包裹體分析新技術及應用”,憑借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型儀器和科學先進的分析技術新方法,經專家評審認為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日前榮獲2012年度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技術發(fā)明一等獎,這是石勘院迄今為止獲得的中國石化技術發(fā)明最高獎項。
該項目主要完成人:饒丹、施偉軍、鄭倫舉、蔣啟貴、秦建中、徐旭輝、劉文匯、騰格爾、張渠、張美珍、張志榮、席斌斌。
有關資料表明,國內外研究油氣成藏的歷史悠久,主要采用了群體包裹體成分分析方法,現有的技術手段無法獲取單個包裹體的成分信息。由于我國海相疊合盆地構造歷史復雜,其油氣成藏過程也隨之復雜化,儲層中所發(fā)育的包裹體攜帶了多期次混源的各種成藏信息,致使群體包裹體成分分析的結果包含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國際上很多研究機構也在嘗試開發(fā)單體包裹體成分分析方法,但是由于單個包裹體體積小、含量低,其分析技術的難度極高。為了破解這一世界級的包裹體成分分析關鍵技術上的難題,2006年,中國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立項“油氣包裹體分析新技術及應用研究”。承擔該項目研究的無錫石油地質研究所科研人員,在徐旭輝、秦建中等專家的帶領下在國內外針對油氣包裹體成分在線分析技術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并與相關方面的專家學者開展了廣泛交流和探討,從儀器設備的選型、研制到安裝、調試以及實驗條件的優(yōu)選,從地質樣品的采集、篩選到分析和應用,都緊密與科研和生產需求相結合,經過近6年的艱苦攻關,攻克了多個關鍵性的技術難題,成功研制了3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型儀器,創(chuàng)新建立了“單體包裹體激光剝蝕在線成分分析”“群體包裹體輕烴指紋分析技術”“油氣包裹體古溫度古壓力研究”等一系列油氣包裹體分析新技術方法,并經多個油田和典型地區(qū)的地質應用檢驗取得成功。其中“單體包裹體激光剝蝕在線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為多期次油氣充注提供了最直接、最明確的證據,同時也為包裹體古壓力的精確模擬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該項技術的突破使單體油氣包裹體中烴類成分的研究達到了分子級水平,在國際上躋身于油氣包裹體成分分析技術的前沿。項目組研制的世界第一臺高性能的單體包裹體成分分析儀和建立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單體油氣包裹體激光剝蝕成分分析新技術,能夠分析地質樣品中10-25um烴包裹體,突破性地實現了對單個包裹體中有機成分的無裂解提取和分析,真正實現了對包裹體選擇性的打開、獲取與分析,使單體包裹體成分分析范圍達到C4-C30,分析結果遠優(yōu)于此前一直領先的澳大利亞CSIRO的分析范圍(C8-C18),化合物種類從氣態(tài)輕烴到重質烷烴類,從飽和烴組分到單環(huán)、雙環(huán)甚至是三環(huán)芳烴化合物都能檢測出,從而能夠滿足地質研究的需求。該項技術的突破,為海相疊合盆地復雜油氣成藏演化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產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力。
該項目組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國際發(fā)明專利1項、專有技術2項,其中已授權國家發(fā)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填補了國內在包裹體成分分析技術中的多項空白。
項目組還在單體包裹體成分分析技術研發(fā)過程中,結合巖相學分析、流體包裹體測溫、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以及輕烴指紋分析技術等,進一步完善了油氣包裹體古壓力分析技術和群體包裹體成分分析技術。項目研究中對氣烴包裹體古壓力分析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及單體油氣包裹體成分分析技術的成功突破,大大提高了對油氣包裹體古壓力恢復的精確度。同時通過自主研發(fā)流體拉曼光譜標定儀,實現了各種模擬地質流體在壓力小于50Mpa條件下的激光拉曼在線分析,為研究包裹體中地質流體的拉曼位移與壓力變化關系解決了關鍵性的技術難題。
該項目負責人秦建中教授介紹,該項目研究成果在地質應用中效果明顯。項目組利用自主研發(fā)的單體包裹體激光剝蝕成分分析儀,通過成功提取和分析塔里木盆地地質樣品中單體包裹體烴類成分,首次實現了對塔河油田不同期次單體油氣包裹體的成分分析,同時基于單體包裹體烴類成分的準確分析,將包裹體古壓力技術應用于油氣充注史的研究,為判斷油氣成藏時間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以此為基礎所形成的系列包裹體綜合分析技術在川東北及塔河地區(qū)的應用也為地質研究人員提供了洞察不同時期流體活動變化及演化的觀察窗口。該項目建立的一系列油氣包裹體分析新技術方法所獲得的分析數據及地球化學信息,已有效地應用于塔河油田、普光氣田、勝利油田等油氣源對比、油氣運移以及成藏過程研究,取得了可觀的社會經濟效益,也為南方海相天然氣勘探、我國碳酸鹽巖油氣成藏理論和勘探實踐提供了科學依據。
“油氣包裹體分析新技術及應用研究”是一項綜合集成的科研成果,作為該項目負責人和技術首席秦建中、饒丹、施偉軍,帶領由巖礦分析、化學分析、儀器研發(fā)、石油地質綜合研究等多個學科聯合組成的團隊,在2006年至2011年期間,一直致力于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科技開發(fā)項目“油氣包裹體分析新技術及應用研究”工作,從項目總體方案設計、新型儀器的研制、新技術方法的開發(fā)到實際地質應用,有效地發(fā)揮了項目組不同專業(yè)人員的工作特長,同時組織了國際、國內專利和專有技術的申報工作,并通過重要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對外技術交流,擴大了中國石化的國際影響力。
相關評論